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张琪
[导读] 初中生要学很多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的必修课。
        张琪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初中生要学很多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的必修课。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许多教师研究的焦点。因此,政治教师应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培养方法
        
        责任是指一个人在所属群体的集体活动中对行为标准和对任务的态度的认识。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阶段。要正确引导、有效帮助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强化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随着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但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是成绩,这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阻碍的作用。新时代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我与集体共成长》的教学为例,进行情境的创设,运用多媒体课件、短片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集体活动照片,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可以用游戏教学法号召全班同学玩游戏,看哪个更好的学生对集体做出最大贡献,明确每个学生的集体责任;通过案例教学法,展示“自觉参与”的真实案例在集体活动中承担集体发展的责任和避免集体活动中放弃责任,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只要身在集体中,就需要有集体荣誉感,个人依靠集体而发展,集体也依靠个人的贡献而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的关系下,需要强化个体的责任意识。
二、注重学科特点,进行责任意识的渗透
        初中生的优点是好奇心强,天真无邪,思考能力强。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责任意识中最重要的时期,培养初中生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已经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校的教育,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作出自己的贡献。首先,用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对自己负责,老师给学生信心,如果学生有了自信,学会了爱自己,他就会欣赏自己,接受自己。这是为了自己的责任的重要的一步。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班会上,学校运动会有红旗、合唱、拔河、接力赛四个环节。拔河和接力赛往往是阶级凝聚力的最强体现。


三、提高学生素质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学生素质的提高包括各个方面,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身体素质。只有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中承担起社会责任。
        比如,在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教材或生活事例,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礼貌、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在学习或生活中,让学生多了解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保持自己的文化素质,以便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学生应扎根于课堂上根据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变习惯性思维方式,站在多角度思考,有利于学生建立发散性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利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外,还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众所周知,“以德治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能够对我们的生活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真理,促进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达到目的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五、拓展课程,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要达到有教无类、阐释真理的目的,而且要立足课堂,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渐内化到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参观、讨论、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残疾人过马路,到养老院参加爱心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正能量,让学生体会到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六、关注时事,丰富课堂素材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生有了求知欲。把握初中生的意志,将一些新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纳入德育课。导论不仅能增强课程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任意设定责任。同时,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价值观、思维方式、身体素质等,帮助学生积累能量储备,使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在面临挑战时获利,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在社会上发挥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履行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葛文勤.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251.
[2] 赵瑞英.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19(09):191.
[3] 周敏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59+72.
[4] 孙艳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0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