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兰香
广东省阳山县韩愈中学513100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目前已经成为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其中对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坚持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为此,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现代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教育领域,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改的“三维”教育目标、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无不强调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诚然,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依靠他人手把手的指导,自己缺乏自主性,势必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初中阶段,数学作为一门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的学科,要想不断拓展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应当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
一、自主学习内涵界定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结合学习的需要,在没有老师或者家长指导的条件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实施的过程。自主学习包含四个主要的元素:自我管理、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三个阶段完成学习过程:一是计划的制定;二是行为或者意志的控制,第二阶段是自主学习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学习者需要结合计划或学习的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或意志,立足学习目标,全力以赴学习;三是自我反思阶段。学习者除了自主学习,还应当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以及行为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及时调整和调节,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一)自主性。自主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也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所谓自主性,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依赖,而是可以结合学习的需要或者教师的任务安排,自主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自觉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反思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能动性。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学习的能动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受到内外部刺激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做出反应。能动性体现在自主学习的第二个阶段——行为和意志控制阶段。即学习者在面对不同的外部学习环境,仍然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能够自觉抵制诱惑,有强烈的学习的愿望,努力而不逃避,积极主动学习。
(三)选择性。接收、加工、处理,是学习者接受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会接受所有的一切信息,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标准和目标等,接收自认为有意义的信息。所以说,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具有选择性,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学习,选择自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觉倾听的习惯
目前,在初中开展数学教学时,很多教师习惯采用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所讲的内容,还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同伴完成合作。而且,聆听别人说的话、别人发表的意见也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在实际课堂中,学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这些学生能够专心听讲,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适当地丰富和变换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避免一些学生“开小差”,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逐渐养成自觉倾听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能强化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习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数学学习水平及学习需求,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融入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习惯及能力。如在进行《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促使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图形,哪种图形是最稳定的?”学生们可能会回答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成之后可以继续追问引发学生思考:“大家都觉得正方形和长方形最稳定,那我们生活当中衣架、自行车等为什么是由三角形构成的呢?”问题创设出来后,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使学生结合教师的追问陷入思考,继而对自己答案的正确性进行判断,从而进一步思考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逐步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的习惯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要让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得出的结果,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对于不懂的地方要大胆地提出质疑。这种大胆的质疑和敢于指出错误的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习惯,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教师让学生进行表达,包含了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同时也包括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探讨数学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培养学生自主反思的习惯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是解决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矛盾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或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一遍一遍地深入反思,深入题目中寻找数学问题的核心,转变以往对数学知识的错误认知,方便学生在新的数学认知中强化自身数学思维。强化学生自主反思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反思的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是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答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积极改革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君.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74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