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娟 李方晓
郑州财经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设计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在今后的建筑装饰工程发展中也会得到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如何加强对建筑装饰设计理念的准确把控,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得当的方法,已经成为建筑装饰行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可以让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设计美学 建筑装饰 精神 实用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筑不仅仅需要满足使用要求,还要在精神上提供一些感受,尤其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在提高,过于统一局限化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美就被人们再次提出来。人们在创造出美的建筑时,就一定要遵守建筑美的相关法则,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遵循的一些规律。如对建筑外形设计时,要考虑运用形式规律美的手法,比如比例、尺度、对比、主从、韵律等技巧;还有建筑结构的选择,有混和结构、框架结构和空间结构;还有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时,要依据建筑或建筑群体的组合,或者广场、道路、绿化、雕塑及建筑小品等,这些建筑美的法则基本上就是一致的,使人们一直以来所承认的一种客观规律,因此也具有普遍性。
遵循设计美学的原则,着重研究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规律,着重提高设计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和设计水平,只为做更好的设计服务于大众。设计成品的功能在于体现美感经验,而设计除了捕捉美感,更注重实用与使用的功能。设计活动与设计作品,通常比起纯艺术更加与生活密切结合,这也是设计中的美学愈显重要的根由。
1、设计美学在建筑装饰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則。
2、设计美学在建筑装饰中必须体现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
3、设计美学在建筑装饰中必须体现定位建筑的用途性能。
我国在建筑装饰上面自古就有着卓越的技艺,例如,在建筑中通过绘画和雕刻等方式来对其进行装饰,从而对建筑进行修饰来展现其美观程度。但是目前我国距离世界先进的建筑装饰设计理念稍有差距,如何在建筑装饰过程中将历史与时代气息运用创新的设计理念融人其中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所有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现代建筑的发展与人们对于建筑物审美要求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经常的情况是人们感觉已有的建筑水平不能满足审美的要求,并且希望通过将建筑设计与建筑美学的结合达到更为理想的情况。
建筑设计的原理影响建筑装饰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原理与原则细细相关,二者密不可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建筑设计,推进建筑美学
建筑设计是建筑物的支持与保障,没有一定的设计作为支撑,美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例如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期间设计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及发展,而设计的发展也只有在建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成熟。
2、深化建筑美学,提升建筑设计
一个国家的社会、固有观念、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建筑美学的发展。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要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为前提进行建造,以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是促使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施工中加强设计的改造与监督,达到建筑物在设计与美学两方面的协调。例如当下流行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由于施工工艺简单,并且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平整、有光泽,外观大方、优美,后期的装修使用较为的简洁,因此得到了众人的青睐。
3、实现生态可持续的设计观和美学观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要充分的采用当时的科学设计以及美学水平,美学与设计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必须是共同成长的整体。设计作为造福人类的主要支撑,建筑设计的进步也不仅仅指物质的丰裕或者改善,而是要看建筑的进步方向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随着能源资源的危机的加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被关注,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生态可持续的设计观要求设计不能看作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手段。
建筑装饰的技术原理是影响建筑工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筑生成的过程中,建筑装饰的技术无疑是必备条件,形式是技术的的结果,脱离了技术形式就不服存在了。
美学设计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体现,也是将设计者的意图以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很多建筑为了体现出科技感,会选择应用很多的高科技材料。有的建筑还通过对传统材料和新材料的组合运用,来强调过去和未来的联系。所以,材料作为建筑装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美学的设计之后,就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的美感,从而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审美享受。
结束语
没有美学设计的良好基础来做铺垫,设计师们就没有较好的设计思维来创作作品,导致最终整体的现代设计的失败以及枯竭。加强美学设计的理念对建筑装饰准确把控,在整个过程中采用得当的方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可以让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1]张先锋;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探析[J].中华民居;2012(11).
[2]莫丽军.关于环保节能建筑设计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