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全春华 朱大茂
[导读] 实践创新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表现在劳动意识、
        全春华 朱大茂
        湖南省永顺县民族实验学校,湖南 永顺 416700
        摘要:实践创新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表现在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三个方面。劳动教育要求学校改变传统的劳动教育观,不要简单地将劳动教育理解为下田干农活、到工厂干体力活儿,或者练就某些单一的劳动技能,单纯强调劳动而忽视其实践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学校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旨归。劳动教育是“完整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心、脑、身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创造力、审美能力、身体素质的锻炼,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是学生进入真实社会实践的“中介环节”。
        城镇小学为了达成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实现劳动教育的突围,就要深刻理解陶行知先生劳动教育的教育主张。从生活现场、核心素养、社会需求三个方面优化培养目标,开展深度学习,扩展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思维、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一、基于生活现场,开展深度学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城镇建设的推进,学生劳动实践的场所和空间越来越逼仄。一些学校和教师错误地将线上劳动实践、游戏化劳动等虚拟网络平台的劳动指导当作劳动教育,简单化地把“做家务”当作劳动教育的全部。这种认识不利于学生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观念。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沉浸劳动现场,在脑身心联动的探究中,体验严肃的“做中学”过程及劳动付出与收获的快乐。基于儿童立场的劳动教育,倡导让儿童在课程中站立起来。通过动手做、做中学,达到知行合一,情智相长。相较于传统的讲、练、演、说等学习方式,它强调从知识中心走向经验学习,从粗放型的简单动手操作走向更加精细化的劳动关键技能培养。
        深度学习使学生对劳动知识和劳动历程有了深刻理解和体验,且能够在生活现场中进行迁移,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劳动学习植根于真实情境,教师要对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表现做出评价。与其他教育实践不同,劳动教育的场所就是自我评价的场所。在劳动教育中实施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其关键是学生经历真实的情境任务解决过程,并利用评分规则来引导和反思学习。劳动教育要准确捕捉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轨迹,随着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以此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为教师教学决策提供基于学生表现的证据。
        二、基于核心素养,确定设计导向
        当下城镇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育无劳”,劳动教育演变成知识的说教;二是“有劳无育”,学校在值日、大扫除等劳动中淡化教育的功能;三是“有体无脑”,表现在缺乏创造性劳动等方面。单一的“劳动技术课”不能完全担负劳动教育的重任,学科渗透式的劳动教学同样不能满足劳动教育的新劳动教育诉求。学校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跨学科的劳动实践课程,促进学生转识成智,习性天成,养成受用终身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离不开学习活动的支撑。设计制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培养沟通与交流、创造性思维、合作与社会交往、收集与处理信息、观察、组织与规划、动手操作、自我反思与管理等八种关键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良好的“身体—动觉智能”和“空间智能”的组合运用,能使人们更好地使用工具和处理工作对象。如果要超越使用工具的层面,搞一些发明创造,就需要多种智能的组合。除了“身体—动觉智能”和“空间智能”的组合外,还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确定制造设计出产品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学生在设计、物化、劳动、合作、分享、评价等学习过程中组合运用多种智能,体验丰富的劳动方式,此时的学习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学生成为积极的劳动者。
        例如,在“购物车的改造”项目中,学生通过实地检测,调查访谈,发现购物车的优点和缺陷,然后提出设计方案,计算容量与成本,编制促销手册,开发原型,最后测试与展示,整理档案袋,开展自评与组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发现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真实事件中对这个驱动性问题展开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历高阶认知过程,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进行持续、多样的实践,最终产生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
        三、基于社会需求,强化服务意识
        劳动教育要回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贴合儿童的生活经历,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服务自我、他人和社会,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的人。学校在整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时,要有意识地把社会服务与其他方式整合实施。如学生在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家务劳动我能行”时,可以与设计制作项目“学做简单的家常餐”、职业体验项目“今天我当家”等进行整合。在“学做简单的家常餐”活动中,通过家常菜的制作,学生掌握了几种简单的烹饪技能,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感受劳动与生活的乐趣。在“今天我当家”活动中,学生记录家庭一日的支出,正确选购简单安全的食材,树立了理财意识;在“家务劳动我能行”活动中,学生端正了劳动态度,提高了家庭责任感。学校劳动项目的顶层设计同样要关注服务意识的持续强化。如打造民俗、码头、农耕等课程体系,建设农作物生态园、博物学家智能学习中心等劳动实践基地,且在常规教学中不断生发一些新的活动项目,兼顾自我服务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等方面,帮助学生体悟到劳动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
        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在学校愿景中设计劳动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设置专业内容,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价值引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新形态,努力培养心灵手巧、求真能行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班文叶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0,44(21):41-46.
        [2]周中凤.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20,42(14):55-56.
        [3]刘建武.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0(31):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