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李亮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0021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背景,并举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对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1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效的迫切需求,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构思与实践
2.1构思过程
以“乡信”土货平台为例。柿子村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远离主城,交通不便。全村共1220户3272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21户916人。农产品以水稻、花椒为主,少数养殖猪牛羊等,没有形成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生产,产值不到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大户以家庭式初级农产品为主,无系统的指导和专业销售团队,没有衍生产品和注册商标,本村的农产品无市场竞争力。
针对该情况,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把 “互联网+”融入精准扶贫项目,期望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精准扶贫事业进行有益的结合,利用资源把农村土特产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带出贫困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平台给贫困村户带来切实的利益,消费者通过平台消费到更加绿色、安全、放心的土货。
“乡信”土货平台项目团队成员来自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等专业,成员成绩优异,思维活跃,社会实践中对“互联网+”模式有深入的了解。团队领导成员家庭即为柿子村村民,了解当地情况及风土人情,对于供货渠道能提供相应的帮助。
2.2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工作是开展消费者需求问卷调查,在调研中整理、归纳消费者对土特产需求的变化,以助于项目的实施;同时还进行了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文献资料的搜集,进行学习和总结,进一步学习政策给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条件;前期准备还包括在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土货试吃活动。通过向柿子村的农户购买土特产,向老师赠送部分土特产品,大部分老师对柿子村土货反应极佳,达到产品宣传的效果;最后项目团队在一起研究学习平台的构建,将创新想法融入平台的结构,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2.3项目计划
(1)通过调研了解土特产价格区间。包括选择一些中高端小区菜市场调查当地土特产的价格,以及通过网络对市场价格进行了解;
(2)制作问卷进行调查。方式有现场发放和“问卷星”网络问卷两种,从问卷了解消费者的对土特产的消费观。通过问卷主要了解消费者的年龄段和主要需求的土特产种类;
(3)对农户进行统一管理。因地制宜生产不同的农产品,做到产品质量最优化。通过平台卖农产品,解决多余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价格低,以及产量难提高的难题;
(4)为柿子村农产品公司做广告,并做好商标,广告主题主要以绿色健康,土特产为主,并紧扣国家扶贫为目的做宣传。可做一些小视频,在网络平台(如朋友圈以及抖音)发布相关的广告图片和宣传语;
(5)收集建议。
通过这部分的消费者积累产品好感和培养消费习惯,先建立小部分的客户忠诚度,达到通过忠诚客户口口宣传的效果;
(6)在产量和质量得到保障后,建立 “互联网+”平台,让消费者在平台上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通过实时拍摄各种养殖种植视频到平台上,让消费者购买更加放心;
2.4项目特色
(1)农村土特产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能够改善消费者在城市不易购买、农户在乡下不易售卖“土货”的现状;
(2)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乡信土货平台”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这也对产品质量有了极大的保障;
(3)农村土特产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能够为城市购买农村土特产提供新的购买方式并节约了时间,并且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难点
3.1学生对项目认识不足, 缺乏整体规划
对于创新创业项目,多数学生没有做过深入了解,不了解项目的申请过程、实施流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任务, 需要教师指导。项目实施中,学生缺乏对进度的有效控制,不能按计划实施,有的学生不能在学业、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中做出合理的执行规划,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项目任务,造成项目延期,有的学生被迫放弃项目或被撤项。
3.2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都非常匮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缺乏学术研究应当具备的实践技能、创业的基本素养和团队合作组织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文献搜集与阅读能力也很薄弱。
4 对策
4.1提高学生的认知度
学生主动查阅校园公告的意识比较薄弱, 他们了解创新创业项目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因此,学院应当加大对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创新创业典型的专项宣传。学院可以采取公众号、编印纸质材料、学生协会组织等多种渠道的宣传方式,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帮助学生了解政策和制度,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氛围。
4.2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激励措施
可以探索将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融入到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中。同时通过知识讲授、实践活动、企业参观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对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学生进行学分奖励。完善大创项目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依据教师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取得的效果,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标准,通过提高奖励额度、颁发奖励证书和荣誉称号等,保障他们获得合理的工作报酬和精神鼓励。
参考文献:
[1]鞠萍,王佳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探讨——以线上跳蚤市场为例 [J].智库时代,2019(26).
[2]贾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34).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实习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92071);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9-GX-537);重庆市职业教育科研课题:1+X证书制度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ZJXH282091)
作者简介:
李凡(1979—),男,重庆市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成绩管理、计算机网络
李亮(1982—),男,重庆市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金蝶供应链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