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秀如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清远市 511500
摘要:贫困生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享受跟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资源,但其学习与生活主要靠国家及学校的资助,导致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为了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可以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出发,进行资助模式的创新,促进贫困生身体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心理文化向度的角度出发提出资助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希望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关键词:心理文化向度;高职院校;资助模式;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学校关注的重点,贫困生由于受国家和高校的资助,其在思想认知与心理健康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高职院校从心理文化向度出发,分析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希望促进贫困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文化特征分析
(一)自卑心理
大部分贫困生都来自贫困山区或者农村,他们由于生活环境、教育基础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同,大部分贫困生都存在自卑心理,一方面他们会对自己的外貌及能力存在认知,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存在自我认知偏差,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由于经济能力不足,在为人处世及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不能正确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
(二)性格问题
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环境、自身经历等方面的因素,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国家、学校及社会的资助过多,虽然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学习和生活问题,但是也由于其受资助过多,不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导致部分贫困生出现性格孤僻的问题,不能与他人正常进行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会导致贫困生产生不愿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现象,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三)自尊心理
高职院校贫困生在长期的自卑压力下,会出于对自我保护的心理,产生过度自尊的心理,使得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不愿接受他人的好感,一旦他人对其产生过度的关心,就会导致其产生多疑的现象,容易引起贫困生极大的情绪波动,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影响贫困生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抑郁心理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念逐渐充斥在学生的周边,再加上贫困生价值观念不成熟,其在进行社会现象观察的过程中,不能正确进行认知与辨别,对于社会不公现象,他们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从而产生不满、悲观等心理,如果贫困生的心理得不到及时调整,就会导致贫困生出现抑郁心理,不仅会影响贫困生的学习状态,还会影响贫困生的情绪,不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基于心理文化向度的高职院校贫困资助创新途径
(一)国家资助政策的完善
我国在进行贫困中资助的过程中,应该从贫困生的心理出发,进行贫困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针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贫困资助金额的划分,不断进行贫困资助标准的调整,并把贫困资助与贫困生的成绩相挂钩,丰富贫困资助的方式,不仅可以对贫困生的自尊心进行保护,还可以帮助贫困生进行自我价值观念的调整,激发贫困生的求学心理[2]。国家在进行资助政策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的积极配合,做好贫困生的实际情况考察工作,不仅要考察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还要对贫困生的在校学习表现进行考察,使得贫困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主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贫困生实现求学梦。
(二)贫困帮扶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问题是导致贫困生生活困难、求学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进行帮扶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贫困生经济帮扶工作的开展,增加贫困生的帮扶渠道,有助于提升贫困生的生活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国家资助角度出发,根据贫困生的家庭实际状况,进行贫困生贫困资助标准的准确划分,根据贫困生的贫困等级,进行贫困资助,帮助贫困生减轻生活压力,提高贫困生的生活质量,有助于贫困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增加社会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从贫困生的自卑及自尊心理出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贫困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让贫困生通过自我劳动获取资助,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缓解用人压力,还可以增加贫困生与人交往的经验,有助于贫困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三)教育模式与资助模式相结合
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还可以从精神和心理层面出发,帮助贫困生精神压力的释放与心理状态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贫困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与精神状态的调整,不断引导贫困生进行健康成长。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校内勤工助学机制的搭建,引导贫困生通过助学岗位获取更多的资助,并把自助岗位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引导贫困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还可以让各专业教师了解贫困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贫困生进行指导,有助于帮助贫困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素养的不断提升。其次,高职院校可以把贫困生的品质培养与教学相结合,组织各专业教师定期召开交流会,加强对于贫困生的了解,并根据了解程度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价值观念的不断提升,有助于贫困生思想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各专业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对贫困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培养,引导贫困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让贫困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心理体会,不仅可以降低贫困生的敏感心理,使得贫困生正确看待他人对于自我的帮助;还可以提升贫困生对于社会、学校及家庭的感恩意识,提升贫困生的奉献精神。
(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
高职院校可以从贫困生的心理文化向度出发,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健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贫困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平台,帮助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得贫困生可以正确看待资助,并以健康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流,促进其健康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完善,结合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课程教学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式的讲解,使得贫困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为贫困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做好理论支持。其次,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资助需求,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通过新生入学心理的调查的方式,进行贫困生心理状态的情况收集,为后续贫困资助工作的开展做好条件支持。最后,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开设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者,定期为本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掌握本校学生及贫困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方法的合理化建议,不仅可以帮助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调节,还可以促进校园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引导[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部分高职院校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对贫困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出发,进行资助方式的合理化调整,不断帮助贫困生解决自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消除贫困生自卑、过度自尊、抑郁等不良心理,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引导,使得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严晓燕,何文文.基于心理文化向度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5):20-23.
[2]吴建强.基于心理文化向度的高职院校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5,(8):41-44.
[3]马翠英.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新型高校资助模式探索[J].科技展望,2015,25(34):270.
作者简介:蚁秀如,1987年9月,女,汉族,广东汕头,本科/学士,讲师,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