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第七中学,陕西 西安 710016
综合性学习课本身就是语文课型中最具难度的一种,而它的难就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合理设计,两者必须配合得体,才能相得益彰。若有一方出现问题,那整个活动都有可能以失败而告终。而部编教材已经对这种综合性学习课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内容范围和要求,根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这种课程是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现实生活的重要平台,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主动表达的语言能力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我们所期待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将指日可待。
那么,综合性学习课究竟该怎么上?我想通过自己上课的反思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师生都要对这样的课堂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情充分估计,并做好必要的指导。
综合性学习课堂对学生的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要求很高。课前的准备工作将成为课堂展示的前提,如果师生重视,认真准备,那么课堂实效将是必然的。而事实却非如此。我执教的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天下国家》在课程准备阶段的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了整个课堂效果。我在上周一介绍月考时专门针对这次综合性学习做出来具体的组内划分,展爱国名言,讲爱国故事,读爱国诗词,三个环节分配到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对应的合作交流任务。在本周一,我检查各组的准备情况,真是令人大吃一惊。所有的组竟然没有一组同学,甚至没有一名同学已经做好了课堂准备。这首先反映出的是学生对这次活动的不够重视,存有侥幸心理。于是,我强迫自己用最快的时间完成整个活动流程的设计,并且汇总学生上报的具体节目,同时训练主持人,排练小的舞台剧。这都是在半天之内完成的。
我对学生准备意识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估计不足,缺少了准备过程的帮助和督促。在做整体准备的那一周,学生们经历了第一次月考和研学旅行活动,恐怕他们的想法已经完全沉浸在月考分析和拓展见识的活动中了。他们可能早就将布置活动的事,忘在脑后。我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没有提醒他们,帮助他们,及时调整活动安排,做出整体的活动设计,从而导致“逼向梁山”的结果。这提醒了我作为班主任,作为语文教师,时时处处都需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就是孩子,是需要教师牵着手走的,现在还不到我们真正放手的时候。
其次,作为组织者的我们需要在备课时细致思考,做好预设。
我在备课时考虑得太粗,许多细节没有考虑到位。导入时我想用一首经典的爱国歌曲,营造气氛。本来我想选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因为这首歌是公认的旋律优美、感情真挚的爱国歌曲,传唱多年,经久不衰。结果,我在搜索时因为它是要付费的,就临时改成了徐小明《大号叫中华》。在这里,我就是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这是我喜欢的歌曲,学生是否会为其所动呢?更何况这是一首粤语歌,学生肯定听不懂歌词,这样,我在导入时营造气氛的目的肯定落空。课堂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我在选择主持人时,有意想要锻炼一下其他同学,故而没有选择本班上经常演讲的同学。这些孩子本身语言积累少,表达的机会就不多,所以并没有表达的自信,上台时她们的眼睛始终盯着稿子,生怕读错说错。这样就显得不够大方,给人怯懦的感觉。当然,这也是我对她们指导的次数很少有关。所以我在她们主持的中间经常插话圆场,这虽然让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然而我的做法是否会对孩子有新的伤害呢?
更让我意料不到的是名言展示小组的同学只是将自己搜集的名言读出,然后另一为同学翻译仅此而已。这样学生的理解就非常的肤浅,我便急中生智,插入了问答和解释的活动,让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我对学生展示缺少指导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也体现出我对每一环节活动时间的把握并不准确,活动设计上仍然需要反复推敲。
而名人故事展演和诗词朗诵环节,学生对台词的不熟悉,表演过程中笑场,旁白和具体过程之间出现断层,这都是排练时间紧,我指导不到位的具体体现。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究其根源和指导老师都有着联系,我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反躬自问。学生们朗诵,既然称之为“诵”那背过就是表演的前提,因为“诵”是要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的,如果仅停留在读上,那终究还是太浅,是不能体现语言魅力的。
最后一个环节我本来是想让我和学生齐读南宋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作为整个活动的结束,然而意外又来,PPT竟然缺失了这页。于是我就带着学生反复地将这首诗范读、跟读,最后在齐读。这样其实很浪费时间,这也是由于我准备不足所致。
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充分重视。它把课外和课内结合起来。让我们一起携手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天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