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 马继梅
[导读]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在实施初中教学的过程中
        马继梅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七中学 256505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在实施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以下内容为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师生的互动教学,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意识上认识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课堂,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新理念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堂上要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才能在活动中进行再创造。而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要达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得以激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心理轻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要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用诙谐幽默或紧跟时代步伐的语言让学生记住知识点,例如:中考的数学解答题都是多个问号,学生不善于运用前面问号得出的结论解答后面的问题,我就编了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数学中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第一小问。”这样很自然的就引导学生注意运用前面的结论解答后面的问题。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创新能力也逐渐得以培养。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课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情景或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导入新课。复习课先出示一组与所复习知识点相关的一组中低档题,让学生有奖竞赛(发荣誉币、或拍照发给家长等形式)。

这样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致激发出来,自然他们的创新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同样,例题的设计,巩固练习的选择,都要为学生锻炼创造思维的机会,并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这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解题过程非常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这样的问题要多给学生设计。
        例如:(一题多变) 用一段长为30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为18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变式一:改成墙长12米,其他条件不变,最大面积是多少?
        变式二:改成要留一个1米宽的门,其他条件不变,最大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通过此题弄明白自变量取值范围不同,导致的结果就不同;有门仍可转化为无门来解答。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其次,要帮助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是“善问”还要“善待问”。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设问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对于学生的“问”,老师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激励他们。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一个拥抱)、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从中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观点的精神。
五、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即人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记忆的想象,经过重新组织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精心组织材料,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空间,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乃至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对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不理解,经常出错,我就引导学生首先理解数轴是无数点组成的直线,然后想象成数轴上每一个点就是一间房屋,每一间房里住着一个实数,每一个实数都能对应数轴上的每一间房,所以是一一对应关系。
六、善于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进行创新的信心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不吝啬对学生进行表扬,如:过程完美、方法妙、解法新颖、听课专心、作业书写规范、作业字迹工整等具体的事件进行评价。尤其学生有奇妙的解题方法时,我一定用非常夸张的表情对他大加赞赏,并且把此法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本班中运用。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新知,自觉地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