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爱莲
邯郸市实验小学 河北 邯郸 05600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学是一门探究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好数学及其它科目十分重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除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外,还要积极引导、启迪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通过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了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有效策略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思维创新的信息化时代,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探究能力,才能正确地启发和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大胆想象、主动探索、努力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一般依靠题海战术,过多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甚至以牺牲学生的音、体、美课程为代价,虽然暂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磨灭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由于作业量过大,休息、锻炼时间相对减少,学生为应付完成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大脑得不到放松,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选取数学领域内或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调查、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提出研究课题
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模拟的自然、生活和社会情境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数学故事、实际问题等创设新异情境,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觉主动地去质疑、探究,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2.探讨调查交流,提高认知水平
学生在学习中,要明白数学知识的起源,数学是人类由于生产生活需要,通过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积累。学生明白了人类知识的起源及获取方式,就会激起浓厚的认知兴趣,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并调查研究,大胆质疑、探究,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自身的探究及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负数、数轴、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圆等与生活贴近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导入、观察、对比、归纳、总结、猜想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3.拓展数学知识,提升探究能力
教师除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善于拓宽知识面,注重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是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质疑,大胆向权威挑战。例如,有的同学在遇到问题时,总是相信老师讲的和教材上写的,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如果对权威的结论不敢质疑,更谈不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唯书本权威论”的书呆子,根本不会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突破教材,积极拓展数学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三、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融入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到某个较难的知识点时,可能会感觉抽象枯燥一时难以理解而产生恐惧消极情绪,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像把这些静态的抽象知识点形象、直观、具体地用动态形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图形的旋转》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教学课件,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旋转同一个图形进行动态演示,从动态变化中帮助学生理解旋转中心不变、旋转角改变可以产生不同的旋转效果,旋转角不变、旋转中心改变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旋转效果,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旋转设计出很多漂亮的图案,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一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点。
2.开拓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开拓思维空间,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全等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三角形的特点,把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看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和推导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通过已知条件寻找全等关系或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题。学生在探究推导及解题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体系,又推动自己投入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3.发现数学规律,归纳总结结论
初中数学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发现规律并归纳总结结论。对于一些命题,学生要大胆进行猜想和假设,带着问题和猜想去探索,然后进行验证,证明猜想和假设的正确性,进而归纳总结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猜测、推理,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以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行导入,利用数轴把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然后在数轴上找出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最后归纳确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又提升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结语:
探究能力是人类探索、研究自然科学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教师通过创设课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想象和探索,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能够不断感悟数学知识的奥妙,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把自己锻造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彦.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杨莉斌.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2):117.
[3]曾海军.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2).
[4]王荣荣.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