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薛小亮
[导读] 物理学科从本质上而言可以理解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该学科的“核心”,

        薛小亮
        柳林县贺昌中学校  033300
        摘要:物理学科从本质上而言可以理解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该学科的“核心”,是“灵魂”。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动态、全面的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发挥物理实验的特殊功能,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效。文章也将立足物理实验,深入探究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试验教学 参与能力 培养对策

        物理实验是物理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行物理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同样能够传递给学生基本的试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技能[1]。要想真正发挥物理实验的特殊功能,初中物理教师就要一改过去的“重演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要采取有效对策,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走入实验课堂、走入物理世界。
        
        一、科学设定实验目标,坚持以生为本
        实验目标从大的方向上协调着整体的实验活动,它的确立将在直接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学生参与度,也会影响学生一节课的能力发展。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设定实验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摆脱原本以知识为本位的实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2]。
        同时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出发,贴合学生实际。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这样的物理实验目标设定才具有科学性。
        如在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教师就可以遵循上述理念,从如下三个角度设定教学目标,坚持以生为本。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认知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受力大,拉伸越长”的特征制作;力的单位为“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能够根据实验需要制作简易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树立科学、探究的学习态度,能够直接参与实验活动,发展实践能力。
        二、精心预设实验任务,引导实验自学
        引导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活动,意味着教师必须将实验学习的机会适当的还给学生。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抓住预习阶段,精心预设实验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实验自学。学生的实验自学活动,能够初步建构有关物理实验的框架。同时学生在有所感的基础上能够顺利跟随教师的步伐,有所做,有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为让学生的实验预习更有方向,教师除了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预习学习资源之外,还需要下发导学案或任务单,让学生们能够利用课前时间进行有效率预习。
        如在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时,教师可设定如下导学案:
        (1)学法指导:自学书本,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课前预习:①二力平衡的概念;②二力平衡的条件;③书面上的书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施加的;④二力平衡的应用;⑤观看二力平衡的实验视频。
    当然,如上所说的导学案即为简写,但囊括了本节课的诸多重点。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也应如此,要注意导学案的点拨性与全面性,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预习,有效的自主参与物理实验学习。


        三、改革更新实验内容,提升实验兴趣
        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实验课堂上,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以适当的改变和更新实验课堂的实验内容。一方面,要改变原本本在开展实验活动时存在的“唯结果式”实验模式,要注重开展探究性实验[3];另一方面,要适当革新实验课堂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
        如在开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学习时,教材中是分别利用了两个相同的棋子和玻璃板设计实验,虽然实验简便容易执行,但棋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清晰度较差,试验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改革创新实验活动。
        首先,准备平面镜、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以及光具座;
        其次,将平面镜透过塑料支撑架固定在光具座中间,蜡烛分别固定在平面镜两侧的滑块上;
    这样的实验更具有立体感,同时能够化“演示实验”为“参与实验”,能够引导学生更直接对的知识进行理解。同时该实验能够让学生对光具座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教学埋下伏笔。
        四、丰富创新实验模式,引导学生参与
        要想真正将物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参与能力。初中物理教师就要创新物理课堂的实验模式,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创新教法下丰富学生的实验参与体验。新课程下提供给了教师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针对物理实验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选择。
        第一,针对物理课堂上一些难以操作的实验,受制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的实验。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的开展[4]。一方面能够直观展示实验活动,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认识。
        如在学习“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飞机飞行原理的动画演示来完成,这样能够直接突出知识重点,也能够让学生牢牢记住。
        第二,物理课堂的许多知识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初中物理教师要把握生活与物理的连接点,通过生活化教学,就地取材生活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屋里认识,让学生能够发展物理思维,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物理实验。
        如在学习“惯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惯性现象。如跑步冲过终点线后仍然会向前跑、如人拍打衣服上的灰尘、如刹车时地上的刹车印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惯性来趋利避害,这样能够突出重难点,同样能够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为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初中物理教师要合理划分小组,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配每一个学生的实验任务。如有的学生负责操作、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有的学生负责配合实验等。
        五、延伸拓展实验课堂,家庭二次实验
        当然,初中物理教师也不要将物理实验局限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延伸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满足学生实验学习的需要。
        首先,教师可以搭建线上互联网实验学习“云课堂”,上传实验为可视频等,让学生通过慢放、复看等方式,进行实验复习,抓住实验细节,补充实验学习;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的物理实验活动,让学生们在家中进行物理小实验。如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光的直线传播等都适合在家中进行实验活动。
        如“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用塑料汤勺摩擦,放置在搅拌均匀的胡椒粉和盐巴上,胡椒粉会先粘附在汤勺上、盐巴随后粘附在汤勺上。这样的家庭实验活动趣味丰富,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实验参与,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参与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想在物理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参与能力。就要坚持以生为本,将实验预习、实验认知、实验参与、实验复习等多个环节突出强调,给学生走入物理实验的空间,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趣味与魅力。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实验参与能力,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发挥实验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广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6(10):266-267.
[2]陈扬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教育教论坛,2016(07):11-12.
[3]徐旦.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3):144-145.
[4]安宁.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3):10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