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墎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具有社会化功能和个体发展性功能。为了顺利有效地实施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避免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应试化,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明晰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与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关系。本文首先对教师资格考试进行了概述,然后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需求的匹配度进行了分析,接着提出了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在体系构建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论述了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体系的建构模式。
关键词: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体系;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教育
一、教师资格考试概述
按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有三个一级指标: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25.]。对应在《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大纲》中,有三门考试科目(小学不含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测验):综合素质、教育知识和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其中“综合素质”考试内容有 5个知识模块: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要求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知识和能力”考试内容有 8 个知识模块: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发展心理、学生心理辅导、德育、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要求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内容有4 个知识模块: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要求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掌握专业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教学相关知识,具有在专业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匹配度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师范类毕业生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8]。因此国内各高师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综合素质类,二是教育学心理学类,三是专业教学论类。笔者将上述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考试各科目考试内容进行对比,认为这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覆盖了教师资格考试的全部内容,匹配度较高。在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建设方面,国内高校研究成果颇丰。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了成套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指导教材,由于其权威性、系统性和指导性,成为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开设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首选教材。但部分高校根据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并结合历年考题,自行编制了该考试用书。国内社会培训机构在教师资格考试专门学科的辅导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市面上中公教育、华图教育、中人教育等培训机构都编写了针对性较强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分科专用辅导教材,配套了历年考试真题与标准预测试卷,大规模地开展有偿培训
三、2019年我国考生参与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况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2019年下半年考生人数达590万人,考试科次1237万科次,考生人数比上半年明显增加,创下历史新高,加上上半年考生人数290万人,全年考生几乎逼近900万人。
而从获悉的数据来看,非在校报考人数超过了在校生人数,非师范报考人数超过师范生人数,其中,在校生占比达到48%,非在校生达到52%,师范生占比26%,非师范生占比74%。报考教师资格证书人数最多的是山东省,山东省不愧是孔孟之乡,而河南与江苏报考人数紧跟其后。本次考试出现了6个考生人数突破10万的考区,其中,郑州12.6万、昆明11.4万、成都10.9万、济南10.6万、长沙10.5万、武汉10.4万。
而教育部官网内容显示,目前一些培训机构相当多的培训人员可能没有取得教师资格,所以整改的时间是到2020年的6月。因此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人数激增,并不能说明未来的教师队伍会立刻壮大,也不能盲目地认为基层教师队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毕竟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不能单单地从流入分析,更多的还应看流出情况。尤其在当下基层教师人员紧张的情况之下,不乏脱离教育一线,走上管理的教师亦或是流动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教师。
四、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群建设,形成合力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师范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其数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师德修养等综合素养的反映。师范教育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范生能否获取教师资格,不论是作为核心课程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课程,还是作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或者作为综合素养培养的课程,都必须着眼于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 [3]Allexsaht-Snider M. Educational Renewal in an Alternative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volution of a School-universityPartnership[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5,(11).]在课程开设门类齐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整合各课程资源,确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形成合力。
(二)调整课程开设顺序,满足学生考试需求
《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在校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教师资格考试。为适应大三学生教师资格考试需要,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专业课课程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课,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要适当提前,调整至第二、三、四学期开课,选修课程尽量调到第五学期前开设,有利于学生笔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班级管理、微格教学训练、案例分析与研究等课程可安排至第六学期前开设,利于学生面试。[ [4] 陈思颖.论问责视角下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J].教育科学,2015,31(4):29-30.
]通过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使学生通过学科知识学习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素养,通过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等方面学习学习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通过教学设计与微格训练、案例分析与研究等方面学习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从而建构逻辑严谨的知识链条,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三)开设专门的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
从考试大纲列举的题型和历年考试真题来看,职业道德与素养考试内容涉猎广泛,考生需要在平时学习中不断积累,急功近利式的突击复习几乎没有效果。“教育知识与应用”考试内容相对集中,考试通过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课程的学习就可以达标。“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有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两方面,需要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教学论的学习,达到笔试要求。当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相关课程学习以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校就可以在第五、六学期为师范生开设教师资格笔试辅导课程。总之,随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推进,需要师范院校正确面对、思考和解决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新问题。学校应当正确认识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要性,着眼于师范生未来发展,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