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0期   作者:龙虹妃
[导读]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科学奥秘的过程
        龙虹妃
        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幼儿园  418000
        
        【摘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科学奥秘的过程。只有利用图表、绘画或各种符号的记录,幼儿才能实事求是地把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表现出来,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指导幼儿记录时,教师应准确把握年龄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实施有效的指导,发展幼儿的记录能力。

        【关键词】:活动记录 幼儿科学活动 记录方式

        科学区域活动是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园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会探索,适当的记忆,可以用简单的记录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一、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
        4—5岁的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认知周围世界。此时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虽然是直接、简单和表面化的,但他们对事物的操作感知活动是其积累认知经验的重要方式,这些经验的获得将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
        二、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特点的原因
        1.探究记录是一项有难度的活动科学活动的记录是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展开操作,并能将或微弱或显著的操作变化准确细致地记录下来需要有较强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专注力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2.中班幼儿心智发展尚不完善,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只是初步萌发,相对较弱这样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任务。
        3.材料提供和记录表设计不合理记录表设计的格式和内容不仅相对单一乏味,有时不加说明也较难准确理解,这阻碍了幼儿的理解记录,也阻碍了他们正确及时地搜集整理数据。
        4.教师的引导尚存极大挖掘空间在探究操作前,教师如果对记录表的讲解不清晰;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个别指导如果不足,都会造成记录效果不佳。可见,幼儿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启发耐心的引导和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鼓励,才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幼儿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
        (一)使记录表容易让幼儿理解,发挥最大作用。
    中班的幼儿在记录时有时无法正确理解记录表,记录效果发生偏差,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记录探究活动过程有一定难度,常出现不知道记录表的含义,或不会如何记录或记录得不准确,都不能真实反映幼儿探究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记录效果的偏差,令幼儿无法在记录中进一步总结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由于能力的差异,会有部分幼儿对记录表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那么,在操作记录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回观察和再次讲解来帮助这样,教师在巡回观察时循序渐进式的启发和更加具体的语言描述记录位置的适时指示,就能帮助不同个体幼儿学会正确记录。
        (二)及时记录,尽量保证记录的正确性。
        1.有时幼儿没有及时记录,记录被动滞后多数幼儿是在教师的提醒下或看到同伴的记录行为后,才想起要记录,幼儿记录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利于幼儿养成边操作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操作和记录时间给孩子,教师的重点应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和方式,一方面引导幼儿记下操作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让记录成为幼儿的负担和不愿意做的事情。让幼儿充分地玩并允许幼儿再玩、再记录;遗忘操作结果时,养成再玩一次然后再记录......
        2.有时有没有合理摆放记录表记录表的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幼儿记录的有效性。例如:科学活动“溶解”活动中,教师先是开放式摆放多种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但由于教师投放记录表是集中摆在一个文件夹里,幼儿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寻找相应的标志,来不及记录,造成他们的记录均不完整因此,教师应注意将操作材料归类,让幼儿及时记录。可以要求幼儿实验前拿好记录表,再进行操作,这样就能保证记录的准确性。
        (三)尊重孩子们的意愿,采用多种方式记录。
        对一些现象变化明显、记录操作时间比较长的科学活动,幼儿的记录多采用绘画形式,如我班种植区的“种子的生长过程”,例如黄豆和生姜的种植。后来发现有的种子发芽很快,例如黄豆种子;有的种子发芽时间长而且不明显,例如生姜;于是我们将记录卡进行了改良,根据种子的生长时间来进行观察记录,比如“黄豆种子的生长过程”,我们改成了每天都需观察记录,则生姜还是一周记录一次它的变化。
        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幼儿的个性表现,大胆发觉孩子们的创造潜力,说不定小小发明家就会从中诞生。我们将幼儿作品收集在一起,整合起来的观察记录就像一本我班幼儿自制的图书,内容丰富,是孩子们眼中的宝贝。尊重了他们的意愿,也带给了他们成功的自豪感,变化多样的记录形式也促使了班级科学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
        (四)活动区中应提供丰富地物质材料,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
        作为中班的科学活动区,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例如“沉浮”,投放孩子熟悉,喜欢的材料来操作,孩子们会不知不觉都想来试一试,做一做。在记录的选材方面,要注意选取现象变化明显、易于观察发现的记录,持续时间不须太长,且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活动。如,材料《称重》,幼儿用秤来称东西。我们选用相同的东西,不同的数量来进行称重,并把秤杆利用相同的距离线隔开,让小朋友初步体验称重的乐趣。并记录称重的结果。  
        (五)善于运用幼儿记录的结果,分享经验,丰富认知。
        在中班开展的科学活动区中,重在幼儿能动手操作,感知事物的不同变化。开展记录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不断看到同伴记录中的观点和经验的价值。例如:我们在对植物进行测量时,最开始我们选用的是铅笔,雪糕棒等物体来进行测量,让幼儿记录这颗植物有多少支铅笔那么高,又有多少个雪糕棒那么高。小朋友,我们用不同的材料来量一量植物有多高呢?把我们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吧!
        可在操作和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不太直观,小朋友测量起来会比较复杂。所以记录出来的结果是五花八门的;看到这一现象,我们级组老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在尺子上贴上小动物的标记,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孩子们看到尺子上有他们喜欢的小动物,都特别兴奋,边测量边说:“我的番茄有小兔子这么高了”,“我的草莓和小熊一样高”......尺子上贴上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在记录上也简单明了了。同时,我们可将记录结果布置到科学活动区,既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又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探究。教师也可根据记录中反映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科学探究的情况,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及时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使教师的回应和推动能建立在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上。

        其实很多的科学活动就在于我们平时生活中,在丰富的材料面前幼儿们能自由玩耍,探究,并能快乐的将发现的过程,结果较为真实的记录下来,不仅能够带给孩子们成功自豪感,还会极大的调动孩子们对的各种科学活动的浓厚兴趣,让我们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孩子们搭造出科学的成长空间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王志明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俊著:《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