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育人文化建设的维度、要素和途径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赖国彬
[导读]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建且认同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
        赖国彬
        中山市实验小学蓝波湾学校  广东中山  528400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建且认同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学校文化不仅是对全体教职工的内在约束,也是对全体学生的文化影响。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目前小学的育人文化主要有校园文化、学生文化两部分,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外在形象的重要内容,学生文化则是根据校园文化的精神,针对学生群体的文化形态。本文就校园文化和学生文化为重点,探讨小学育人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小学; 育人文化; 建设方式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逐渐趋于稳定发展,小学育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还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以健全的管理制度、正常的运行组织状态、严格的规章制度的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为全体师生提供思想基础,发挥学校文化的价值,促进师生的专业成长。
1 小学育人文化建设的维度
1.1正确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支撑其正常运行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学校领导需要牢牢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特色,结合学校管理规律调整办学理念。学校领导需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政策的指导作用,坚持办学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严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遵循教育工作的客观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师生特点,实际环境等树立办学理念,发展办学特色。保证全体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承袭和传扬学校的优秀历史文化,牢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活动中以育人,以德树人为行为准则,在学习过程中不忘初心,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学校建设。
1.2良好的物质文化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学校的物质文化包含环境文化、设施文化两部分,作为育人的场所,小学需要围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积极建设学校教室、教学设备以及学校的健康氛围,观察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寻找适合小学生的课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利用现代化工具,例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有效发挥校园的物质文化的作用,为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1.3科学的管理方式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政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行政管理和总务管理[1]。小学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制定与学生相符的思想品德教育计划,结合班主任工作抓好班级建设,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建议家长配合学校活动。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抓好教学组织活动,领导教研组工作,定期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活动,提升教育的质量。学校需要与所在社区、教育部门等进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构筑一个意义建构的生态化学习环境。
1.4健康的校风教风
        校风是学校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统一形式,是经过长期不断实践形成的文化载体,其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消散。学校可以根据校史、校园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教学理念等创造独特的校风,同时结合学校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以及教师职业规范和学生行为准则等创造正确的组织和制度文化。班主任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建立组织结构,创建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班集体成员自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的约束,形成班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
2学校文化建设的要素
2.1优异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也是学校文化的执行者,其不仅代表学校的外在形象,还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

学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优秀教师团队的促进,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需要结合办学目标,培养专业的教师团队。学校文化需要包含教师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等形式,整合学校教职工的专业特点,结合培训、反思、行动研究等深化和拓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教师自我接纳和肯定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校文化的价值体系有机结合。
2.2科学的教学目标
  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需要科学的课程活动,其中课程目标是与学校文化风格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也是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准则。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特色以及学校文化的统一风格,学校需要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式和培养人才的种类,结合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学习方式,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充实学校文化体系。
2.3正确的学风建设
  学生群体普遍具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也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个人身心特征是学风建设的重点,同伴群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学风建设的中心。学校的学风中蕴含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准则和价值规范,不同班级的学风特点也不同,学风既是学校文化的独特类型,也是对学校文化的补充[2]。学校需要注意学生之间人格的平等,营造开放、民主的校园氛围,让学生群体创设学生文化,反映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切实结合校园文化,纠正学生文化的错误,利用文化情境感染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文化知识。
3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校园建设
  学校需要根据教职工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全体师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校内展开正确的集体舆论,结合国家政治动态和教学改革方向,使师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提高其认识。学校管理者需要以学生学习活动和班级日常活动为切入点,严格要求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管理者需要结合正确的校园规章制度,使每一个教职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在集体中的作用,自觉去维护学校的荣誉,明确自身教育职责和管理职责。班主任需要与学生共同创建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规范行为给予表扬,适时制止错误行为,利用班集体活动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努力将学生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联系,让学生明确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
3.2显性与隐性课程
  在建设显性和隐性课程时,学校需要明确显性和隐性课程的特征和标志,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教学活动和学校隐藏教育资源[3]。学校需要重视校园的绿化程度,不断扩充绿化面积,让学生在课程之余可以亲近大自然。同时精心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物质文化环境,例如走廊的教育名言、学习标语、教学楼附近的花草树木等,美化校园环境,体现学校的审美品位,让学生置身其中,随时感受美学熏陶。学校还应该建设图书馆、多媒体教育中心、文化馆、体育馆等,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汲取现代媒体思想,发展运动精神。利用学校的传统活动、舆论风向、校园风气、各种仪式以及规章制度等,多方面创造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3.3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即彼此的地位、作用、态度等影响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需要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结合校训、校徽、校歌等文化形式使师生具有共同的目标,让教师努力以自身的学识、才能、品德影响学生,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主动信任教师。以协商、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和生活问题,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文化建设的维度主要有办学理念、组织文化、领导文化,物质文化四方面,学校想要建设科学、优良的学校文化,需要有责任意识强的教师团队,正确的制度导向以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潘文彬, 张颖. 物化、活化、内化:传统文化的育人新路径[J].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2019, 000(002):45-46.
2 齐德义.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育人功能[J]. 作文成功之路(下旬), 2019(3).
3 赵国华. 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J]. 清风, 2020, 000(002):P.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