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屠鑫
[导读] 开展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需要从培养
        屠鑫
        长春市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开展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需要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出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利用音乐欣赏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欣赏能力。教师也要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整合教育内容,将学生带入到欣赏中去,感受到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
        前言:结合课程标准可以看出,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与感知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音乐教育重点,挖掘欣赏教学中的问题,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方法,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提升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作用体现不足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音乐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中传统教育理念依然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开展。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未认识到引入科学教育方法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也正是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课堂中学生只能单纯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而聆听音乐的时间却严重不足。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而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来讲,因逻辑性思维能力不足,难以完整的来理解教材中的音乐知识,难以感受到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当学生长期处于这一学习状态后,很容易出现厌烦等心理,最终也就影响到了音乐学习效果。其次,从学生层面来讲,学习音乐欣赏课的趣味性不足,很容易出现抵触等心理,最终也就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1]。
(二)学生主体性难以展现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坚持从教学过程出发,突出学生主体性。但是就新课程理念来讲,虽然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了,但是在实际中却并未全面落实。尤其是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度注重自身的主体性,大量向学顺讲述知识,并要求学生直接理解知识点。而从这一过程来讲,学生主体性难以展现,从而出现了教师与学生主体错位等问题。在教学中展现学生主体性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欣赏课定位不准确
        因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过度注重学生的成绩,且一些教师为了更好的讲述知识,开始占据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时间。甚至一些教师认为音乐欣赏属于副科内容,是针对学生兴趣进行培养的。也正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讲述音乐背景与理论知识,并认为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内容就能够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但是从教学效果上来讲,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些学生在欣赏课中表现出了厌恶音乐理论与背景等问题,甚至自身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不高。加之教师对欣赏课的定位不准确,使得学生学习欲望逐渐降低,学习效果不理想[2]。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不论是哪一门学科,学生只有产生出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并不高,甚至在接触知识时感到十分茫然。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就需要借助兴趣的指引,这样才能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然而在教学中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对音乐欣赏兴趣不高等问题,加之课堂内容十分枯燥,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也就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二、提升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欣赏课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需要从原有教育模式出发,完善教育内容,明确教育重点与要点,整合教育方法。教师也要发挥引导作用,将学生带入到音乐欣赏中去,激发学生欣赏欲望。在课堂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避免大量向学生讲述音乐背景与理论知识,而是要结合新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在保证内容针对性的基础上划分教学时间,实现欣赏与理论的融合。

其次,教师需要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升学生音乐注意力为主,在提升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从而保持学习动力,提升音乐素养。如在讲述《牧童短笛》这一内容时,就需要从挖掘教学内容特点入手,做好分析工作。《牧童短笛》有着短小精悍等特点,如果单纯将这一曲子看作是欣赏教学内容,就需要设计适宜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优美之处。首先,需要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出《牧童短笛》要求学生在聆听旋律的基础上感受音乐,并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其次,需要跟随所播放的音乐进行哼唱,提升自身的歌唱体验,感受到其中的美。通过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环节中去,能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深入性。
(二)找准音乐教育切入点
        在小学阶段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音乐能够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积极影响。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检验欣赏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从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来进行评判。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播放音乐内容,让学生在听完音乐知识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探讨音乐中的情感。但是从实际上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且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来讲,很容易出现兴趣丧失等问题,同时也难以契合学生的天性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内容,找准教学切入点,以科学化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学习态度,产生出学习主动性,在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在讲述《摇篮曲》这一内容时,就可以从欣赏课教学出发,以提升学生对《摇篮曲》感受与体验为主,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播放音乐以前可以先营造教学氛围,在拉上窗帘关闭灯光等的基础上播放音乐。通过营造出安静舒适的音乐氛围,可以让学生以最为舒适的态度感受《摇篮曲》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理解其中的意境,从而真正理解音乐知识[3]。
(三)创新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在备课阶段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依靠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课件。在视频、动画等的引入下,可以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受到音乐氛围的影响,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运用课件来吸引学生。通过为学生直观的展现音乐内容,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出了聆听音乐的欲望,产生出深刻的音乐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如在讲述《鄂伦春》这一内容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讲述,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陌生的感受,难以理解音乐中的内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鄂伦春民族的生活习性等,当学生对这一民族产生深刻的印象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法
        欣赏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培养来形成的。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保证教学的多样性,让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逐渐提升欣赏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任务,但是因所讲述的知识点是结合不同知识来讲述的,使得内容之间的联系度不高,学生难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但是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来讲,是需要全面欣赏音乐作品的,所以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就要从做好教材重组入手,组织学生赏析音乐作品。为降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要结合音乐背景,鼓励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理解音乐。如在讲述《闪闪的红星》时就可以从时代背景出发,展示出歌曲的歌词,并使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的电影,充实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提升对欣赏教学的重视度,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保持自主学习积极性,在理解音乐情感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自身的欣赏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音. 试论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5, (02):283-283.
[2]高雪莲.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7, (06):55-55.
[3]乔长春.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J]. 软件:电子版, 2017, (09):129-129.
[4]杨晓洁.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 (06):241-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