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柳玥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信心,同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兴趣领先,乐于表述;突出个性,鼓励创新;贴近生活,引导实践;夯实基础,读写沟通;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等崭新的习作教学理念。
一、兴趣引路 广泛积累
1、赏识教育,意在激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班中开始了素材的积累。素材的书写格式分为了“事” 和“想”两部分。“事”即是对搜集的素材、事件的描述,“想”即是对这次事件的想法、感受,也可以是中心的表达。素材积累的内容是每天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听到或想到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除了这些基本的要求,关于素材我只明确提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我手写我心,一定要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最初的素材积累中,我注重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素材。在最初阶段,我每天都拿出一段时间来读他们写的内容,并且从每个人的作品中找到最为亮点的内容,在班中进行宣读和点评。我做到及时表扬,形式多样。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运用语言、体态、暗示、点拨、情感、等多种激励措施。基本上,每个人的素材都能够在点评中得到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创设机会 展示成果
我们坚持积累素材一个多月的时间,恰逢新学期的家长会。很多家长也非常关注学生的习作,不知道该如何指导。我充分利用这次时机,将我们这段时间来积累的素材再次梳理,选出每个孩子最优秀的一篇,在全体家长面前依次展示。
记得一个学生这样读到:“事:爸爸每天都出去上班,早出晚归,以前我总是认为工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今天爸爸让我帮忙做一个ppt,我一点都不会,我意识到工作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想:我对爸爸的了解还不够,他的工作也很辛苦,我要学会体谅和关心爸爸。”悠扬舒缓的音乐,配上孩子动情的诉说,那些文字不仅表露了孩子的真情,也打动了家长的们的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
经过最初阶段的悉心指导,孩子们在老师每次点评中收获了信心;在生生交流中收获了动笔的快乐,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认可和期待,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习作最初的兴趣。
二、有效指导 提升能力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习作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在培养学生素材积累的过程中,我始终强调“真实”二字。学生一旦具备了丰富情感经历,才能有所感受,在习作时才能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体验生活。现如今,我们每天发生在身边的同学情、师生谊并不少,尤其校内外大大小小的实践活动更是丰富,但却很少有同学能将其收录在自己的素材宝库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观察的意识,欠缺心灵的感悟,缺乏积累的方法。
在学生对素材积累有了最初的兴趣之后,我开始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观察、体会、筛选以及思考的能力。教师的评价标准在这个阶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具体肯定素材中一两个使用恰当的词语,一两句鲜活的句子,针对性更强。同时,在交流中教师评价什么样的素材感知的好,什么样的素材发掘的妙,什么样的素材体味的深刻……给予这样有方向性的表扬和肯定,我想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深处迸发出爱动笔、爱积累的潜质。
在素材积累的这段时间,我尽可能多读同学的素材,多让大家开阔视野,也多让同学们去评价。让大家都听一听身边的同学积累了哪些事件。另外,我在点评的时候,会侧重总结素材的收集和筛选。例如有的同学在积累中写道:一堂公开课、一次体育比赛、一次校园活动甚至是同学之间的一个小事件。我就会在班中表扬他会观察发现生活,会动脑筋思考筛选素材,将身边一点小事写的有声有色。总之,力争在老师的点评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筛选,在这样的影响下,班级中的素材多种多样,非常丰富。
在进行素材积累的过程中,我认为不仅能培养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筛选素材的能力,还能不断的练笔,提高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每件事情“想”的描述能加强学生思考的意识,对于中心的概括和提炼也有所帮助。尤其是读着他们最为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我感动,也更坚定了这种探讨研究的方式。
三、 灵动习作 自主发展
古人言:“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道出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我们要教给学生成功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有言可发,言之有物,以达到快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通过这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在学生素材的积累上,班中绝大多数同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都会自觉的去积累。作为教师现在更多的是对积累素材过程中的指导。
胸藏万壑凭吞吐,道出了厚积而薄发的真谛。如果说兴趣是习作的动力,生活是习作源泉,那么积累就是习作坚强的基石,只有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有创新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