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育 协同学习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22期   作者:袁翔宇
[导读] 2020年8月29日,以“课堂教学新常态,校本教研见行动”为主题,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全市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研训活动”,为全面探索语文课程“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新样态。
        袁翔宇
        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一、背景分析
        2020年8月29日,以“课堂教学新常态,校本教研见行动”为主题,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全市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研训活动”,为全面探索语文课程“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的“协同学习”,让教授知识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展示学习成果,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评价,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学习的快乐,得到成长和发展。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也有了质的变化。语文课堂因此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 一)协同文本。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的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单元提示是“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本单元的诗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而这一篇文章正是以孟子的睿智雄辩论述了他的人生理想与担当。这节课,我要在上好文言文的基础上,要淡化议论文的教学,而把着重点放在探究孟子的智慧以及他的思想。
        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初读识文”时读准字音、注意短句、读懂文意;“再读析文”强调在朗读中读出反问语气并将人物的情感立场读出来,比如景春对像“张仪、公孙衍”这样的大丈夫要读出肯定、羡慕的语气,而孟子却持有不屑的态度。“三读悟文”时,学生在理解孟子的思想上,对孟子对于大丈夫的诠释读出气势。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深入地去探究文章 。
        (二)协同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地对孟子的人生理想进行了诠释。孟子和景春的对话比较晦涩,学生难以吃透。

我将文中的四个人物作为切入口,探询他们的身份,从而引出“纵横家”和“儒家”两派学说,引出两人对于“何为大丈夫”的争论,因此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两人观点的不同,更代表的是两家学派的对立。我带领学生在无形中攻破了原本难以攻下的堡垒。
        (三)协同课内外。
        首先,我融合了课内外的资料,补充了朱自清先生关于纵横家的评述,得出了纵横家讲究合纵连横,他们为的是自己的私利,为的是富与贵。而儒家讲究的是“仁、义、礼”,讲究民重君轻。让学生探寻“顺从合不合乎礼?顺从是妾妇之道?”的争论,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妾妇之道和妇人之道的区别,更深入去理解了孟子的观点。
        其次,纵观古今,探寻孟子学说的现实意义。联系我们现代神会,其实对于富贵的追求与推崇也是平常现象,真正能做到“仁、礼、义”实属不易,再去会看孟子所推崇的学说,再一次让我们去接近了孟子伟大的人生理想。
        三、案例反思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点遗憾,围绕“协同学习”,那么我们若是在课堂中以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出教学,让学生分为两派去进行互怼,从而展开翻译和甚至是观点的争论,这样是不是就能协同教学环节呢。
        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经过自己的探索得到发现,不仅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语文的一般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干预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以前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协同学习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的需求,大家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互动、探究,充满了积极的思辨色彩,民主、开放、真诚、理解、信任、和谐、友好、快乐!这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快乐不断、精彩无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