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喆
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摘要:目前的学校教育,相较传授知识,疏忽了生命教育。成年人总认为与未成年人谈论生死,话题过于沉重。社会上甚至对于生命价值观还有一些不成熟的误导。身处其中,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能做些什么?又该怎样优质开展生命教育?笔者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生命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上产生了一些想法。
关键字:生命教育、小学教育、策略、方法
有人说:“璀璨的生命引人赞叹,奋斗的生命令人激赏,平实的生命让人羡慕……不同的生命历程让人引发不同的情感震撼,不一样的价值判断。”那么,生命教育究竟是什么?
有关生命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其本质是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从中体悟生命的宝贵。期待在此过程中能学会审视并纳悦自身,优势成长,同时辐射他人,优秀迁移。
一、生命教育侧重感受与体验
生命教育理论上是认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因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为启迪与体验为基础,以学习观摩与交流讨论为手段,不断充实与丰沛其内涵。
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引导学生去想。生命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悟、体验与实践,避免用教师单纯的灌输、泛泛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真切的生活情境才能使学生有所思考。昔日的课堂,为了使学生感恩父母养育之情,教师会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父母生养之不易,告诫学生将父母放在首位。可实质效果又有多少?尚未可知。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曾就此开展专项活动:
开展交流前,请学生回家对父母进行专题采访,用笔录的方式记录下交谈内容,主题是“爸爸/妈妈的苦”,请爸爸妈妈谈谈年轻时的经历,并请学生思索带来的感受。在进行为期一周的调查访谈后,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体会交流:“是呀,就像妈妈说的一样,在你感到痛苦的时候,要找到痛苦的根源,并且,用自己的努力去摆脱它,你就会觉得生活中充满着快乐。”“经过这次与爸爸的谈话,我想:一个强大富裕的祖国需要用我们的知识和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现在的学习是为了能让祖国更强大,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增强自觉性,不能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殷切期望。”……从中不难发现,父母的亲身经历对孩子们的感触远胜于教师的说教,通过采访,更多的孩子开始觉得现在所受到的小挫折算不上什么,更多的孩子学会从细节处寻找快乐。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孩子们思考,能从父母的身上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又能将这样的劲头用在什么样的地方。从而将小感触推向大社会,学生的情感也就在这样的体悟中得到全面的升华。
二、生命教育应当分析与实践
生命教育范围广泛,新课改同样强调教育的科学实验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户外活动、体能探索、生态体验都在不断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将课堂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丰富成长历程。社会实践更以其多样性、开放性、动态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全情投入,旁征博引,生出丰富的感悟。组织学生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重阳节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针对某一热点社会现象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体悟等都是不错的尝试。
在名为《太湖水,何时会变美?》的作文中,孩子写道“如果今年再来到太湖来,你会发现整个太湖都变了样。原本清澈的湖水,都变成了乌黑乌黑的,湖面上还漂浮着厚厚的一层已经腐烂的蓝藻,不时发出一阵阵难闻的恶臭。
这是因为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从而导致水源水质恶化,还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湖水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污染的,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湖水渐渐地变得浑浊起来。这,一方面是由于湖上开设了一些水上饭店,以“船帮”菜著称,前来品尝的人络绎不绝,一些生活垃圾很自然地就排放到了湖中。另一方面,是由于沿湖工厂企业的增多,废水大量的排入湖中。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只是现在太湖里美的水已经不在,那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太湖水,何时才能再变美?”
这是学生们在名为“热爱母亲湖”的社会调查后撰写的文字。通过看一看母亲湖,品一品家乡水,学生们真切的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探讨保护环境的方法与技巧。更有甚者撰写了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身边的环境。
三、生命教育尝试动静态联动
学校推动生命教育之初,可以尝试学生组团成立“成长营”,采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课程方式交互进行。诸如团体辅导、体验参与、绘本共读、音乐治疗等都是静态课程的范畴,而校外寻访、社区服务、公益关怀及生态认知则是可行的动态课程。
为有效监控生命教育课程的适切性及实效性,课程实施过程要进行相关心理监控,科学的数据比对以及专业的辅导人员的介入使得课程实施更客观。而反馈讯息也有利于教师把控课程实施进展。
笔者曾任教学校围绕“自我救护营”系列体验活动,通过聘请专职卫生教师开展体验互动活动,利用活动使学生了解“一看二听三闻”的救护现场环境评判方法,通过亲身实践掌握使用简单物品处理伤口的方法。更组织学生参观消防中队,目睹先进的消防设备,了解紧急避险的方法。并以一场以“安全自护我能行”的主题竞赛将自护自救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们通过长期有序的联动课程,学习并掌握了常用技能,奠定了坚实的自救基石。
四、生命教育呼唤网络与运用
在生命教育的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运用也是大势所驱。如我国台湾地区就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生命教育学习网及生命教育全球信息网。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校课程开展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除此之外,各类生命教育网络论坛的开通也有便于前瞻性信息的收集与探讨。
生命教育是起点的教育,虽无法立竿见影,但假以时日,必能收获一树芳菲。“当你超越了生命的长度、拓宽了心灵的宽度、增加了灵魂的深度后,你会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象一幅图画。”袁卫星老师更是用这样一段斐然的文字昭示了生命教育的华彩。
参考文献:
[1]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2006年、第二版、天津教育出版社
[2]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教师用书·思想品德教学参考书(六年级上册)》、2006年、第二版、天津教育出版社
[3]王锦云、《调查报告——妈妈的苦》、2008年
[4]夏玉洁、《调查报告——当时的爸爸》、2008年
[5]周玥、《太湖水,何时会变美》、2008年
[6]袁卫星、《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2006年、第一版、天津教育出版社、总序
[7]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2006年、第一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刘铁芳主编、《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2007年、第一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吴非、《前方是什么》、2006年、第一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朱永新、《生命教育 让教育回家》、2016年
【作者简介】姓名:王心喆(198408~),性别(女),籍贯(江苏省无锡市),本科 一级,从事英语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