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 琳
云南省临沧市第二中学 677011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再别康桥》体现了新月诗派倡导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现代诗歌大花园中的一株常青树,也是语文老师津津乐教、常教常新的重点篇目。可这首诗教学的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具有生长点的教学内容。而所谓的“生长点”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能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有所积淀、审美方法得以培养的知识点。特别是高一的学生首次系统性地接触中国现代诗歌,高一学生从认知规律看,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故在授课过程中找到一种能让学生接受的学习模式,对生以后学习新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是感性的,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不妨把教学聚焦在朗诵诗歌上,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营造的美。基于此,在讲授《再别康桥》时笔者是从诵读入手,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意象选取的精妙、诗句结构的整齐,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情感的领会。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既能够感知到新月派的诗歌代表作的美好,又能够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鉴赏类似作品找到一种方法一个模式一套流程,从而形成技能和素质,让一节课一首诗成为“生长点”,真正达到“鉴赏一首诗就学会鉴赏一类诗”的学习目标。
一是介绍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时年35岁。徐志摩的一生可谓短暂,但康桥生活是他短暂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康桥,他形成了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康桥理想”;在康桥,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民国才女林徽因;在康桥,他遇到了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是在康桥,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和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这些大师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开启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性。康桥对徐志摩影响深远,所以他先后三次写下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1922年,诗人从剑桥进修归国后,创作诗歌《康桥,再会罢》; 1926年,诗人第二次游历英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在诗中抒发了对母校的千般眷恋和万般不舍。
二是聆听范读,这个环节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提前安排学优生范读,可以播放音频或视频范读资料。在朗诵前要求大家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朗诵时语调要柔和、舒缓;二是注意节奏、重音,力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三是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我在这个环节的做法是结合学校推普周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写”比赛鼓励学生在课前就进行朗诵训练,课堂上有多名学生自主展示朗诵,最有特点的是一个小组的四名学生展示的朗诵,展示中用到领诵、独诵、合诵等多种方式,还自行配了小提琴曲“爱的致意”作为背景音乐,音乐温馨甜蜜,旋律委婉动人,朗诵声情并茂,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笔者还将学生的朗诵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还利用自习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既强化了诗歌的诵读,激发起学生加强诵读训练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活动来培养语文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是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新月诗派倡导的“三美”。
音乐美是指该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错落有致,朗朗上口。音乐美首先体现在押韵上,首先请大家看诗歌的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歌的韵脚是第二句中的“来”和第四句中的“彩”,按照这个规律,第二节的韵脚是“娘”和“漾”,第三节的韵脚是“摇”和“草”,第四节的韵脚是“虹”和“梦”,第五节的韵脚是“溯”和“歌”,第六节的韵脚是“箫”和“桥”,第七节的韵脚是“来”和“彩”,韵脚多变,每节换韵。课后有学生来质疑,说是第五节的韵脚能够找到,但是无法确定要押什么韵。看得出来这是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于是我带着学生在电脑上查阅资料,原来“溯”字和“歌”字在古文中押的是“UO”韵。音乐美还体现在首尾呼应上,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押韵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形式美。音乐美还体现在用词上,诗中巧用“轻轻”“油油”“悄悄”等叠词,营造出柔和的韵律。
建筑美体现在章节结构上,诗歌共七节,每节四句,诗行排列两两错落,字数基本为六字或八字,于参差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
绘画美体现在意向的选择上,一是诗歌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色彩绚丽的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冲击和想象,每一节都包含一个优美的画面:第一节是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第二节是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第三节是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在向诗人倾诉满腔的不舍……二是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袖”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三是妙用修辞,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将榆阴下的一潭比作天上虹,既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唯美意境的营造。
四是背诵检查。在学生开展了广泛的课前朗诵训练的基础上,课堂上再稍加指导,学生就能在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中充分地展现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背诵检查,可以在课堂上抽查一部分学生的背诵情况,可以将背诵的检查交给各组小组长来落实,也可以用默写的方式来检查。
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多样化,但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朗诵是不能忽略的。我们在朗诵的前提下再去反复品味,入乎其内,进入诗歌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品味语言的优美,再通过联想、想像,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这样的品读将对诗歌的理解引向深入,是鉴赏诗歌的高效途径之一。特别是针对高一学生,用诵读教学教给学生一种解读诗歌内容和把握诗歌结构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授之以渔”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