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自由研究”如何提高活动效率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22期   作者:吕会静
[导读] 自由研究,是小学科学课单元教学的延伸。在自由研究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单元学习到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自主地去完成一次科学探究活动。
        吕会静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中心小学      441113
        自由研究,是小学科学课单元教学的延伸。在自由研究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单元学习到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自主地去完成一次科学探究活动。自由研究,将科学探究活动从课本迁移到生活,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持久的热情。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在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力,这样在传统的课堂40分钟内,已经很难完成内容和目标。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活动效率呢?
    一、激发探究兴趣,诱发研究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较强,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层面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层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旗杆和影子》自由探究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学校升国旗的情景,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学校的升旗台和升旗设施有什么不方便、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暂的沉默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低年级的升旗手升旗时十分费力;有的说,线绳有时被卡住无法升旗;有的说,国旗上升时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还有的说,遇到刮风,国旗在上升过程中很容易卷叠起来,等等。于是,我顺势提出:那么,这些现象到底是升旗设施的哪部分出了问题呢?接着,和学生一起制定研究方案,考察升旗设施,放手自主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最终通过研究,找到了合理的结论,学生们还以书面形式给乔校长写了一份改进升旗设施的建议书,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本单元的自由探究目标。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了解学情课情,认真准备材料
        首先,要了解学情。每个班的学情,会由于地域和学校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才能知己知彼,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再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由于对学情了解不够,在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时,由于没有合适的量筒,我给学生准备的是量杯,由于很多村小学教师上课根本不做实验,学生分不清量杯和烧杯,错把马铃薯放进了量杯中做实验,结果耽误了时间,影响了课堂探究效率;其次要备足材料。材料准备,分为学生准备材料和教师准备材料。有需要学生自己准备的,要事先布置,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老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我们又长大了》一课时,学生准备照片的过程,就已经在情境之中了。有了充足的探究材料,学生才会形成多彩多姿的探究经历,探究效率的提高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丰富的探究材料;三是要做好预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课前老师多做几次,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多预想。学习《我们身体的变化》时,准备的材料要有梯度。在学习《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这一课时,提供气球(有大有小),小车等材料。对于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的这个问题,还有气流的大小如何影响车速和车行驶的距离,要事先做一下,否则会耽误时间。
三、充分做好预设,培养合作意识
首先,指导学生进行假想,拟定探究计划。为了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而不是纯粹的玩,因此在动手实验之前,必须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也可让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然后在假设和预测的基础上拟订探究计划。如在指导学生探究“下雪和化雪时气温高低”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假想,拟定探究计划,同时制定实验步骤;其次,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加强小组合作,体现探究价值。在科学课堂上,许多的实验探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或者说,一个人完成的效率很低。为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们指导学生在小组进行分工合作,选一个小组长,监督完成实验,并检查实验单的完成情况,事实予以评价。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如在指导校园里的动植物自主探究时,为了提高研究效率,必须小组分工合作,有观察动植物的的,有专门记录的,有根据功能进行分类的,有查阅资料的,有调查访问的的,这样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实验。最后,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数据,形成探究结论。数据的搜集整理,能帮助学生形成结论,探究出事物的本质规律。根据实验记录单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总之,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认真了解学情课情,充分做好预设,才能有条不紊,使研究活动形成梯度,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