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刚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 253000
随着山东省教育考试中心命制的2020年高考模拟卷的落地,我们对山东新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的命题理念、考查方向、题型结构、赋分比例等有了明确的认识,也为复习备考、模拟训练指明了方向。结合2020 年山东省思想政治模拟试卷及山东各地市命制的模拟试题,现就山东新高考思想政治试卷原典原著类主观题的解答方法和应对策略做一简要分析,聊以为高三教学和学子高考助力。
一、原典原著类主观题的题型特点
1、撷经典,重选材。从题干选取的材料看,该题型的选材可分为三类:①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外来经典著作翻译版的摘选;②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经典著作思想的摘选;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摘选。这一选择材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导向和突出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导向,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的指示要求。
2、悟原理,重能力。从题目的考察方向看,该题型的设问大体可分为三个角度:①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选取材料的理解。②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材料给我们的启示。③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的态度。该题型的设问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察学生通过学习原文原著,领悟其蕴含的深刻哲学道理的能力。通过对该问题的解答,考生能够调用恰当的哲学知识分析与解读材料,从中感悟到哲学的魅力和力量,并能够运用恰当的哲学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启迪人生,开启智慧之门。
3、分值稳,重选拔。从各地市命制的模拟题看,该主观题的题型和分值较为固定,一般为试卷的第19题,分值在7分左右。从学生的答卷得分情况来看,优秀的学生得分在6至7分,中档的学生得分在4至5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1至2分,还有部分学生分析不正确得0分,甚至该题空卷。可见,该题的得分区分度较高,能够拉开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差距,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二、以题为例,探求原典原著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例1、例2、例3这种外来著作翻译版的摘选材料读起来比较绕口,有的前后文的连贯性也不是很通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例4这样的引文属于中文版的原著,是中国的领导人关于世情、国情、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思想结晶,读起来很流畅,前后文的逻辑性强,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更适合一般水平的学生作答。那么,在时间有限、高度紧张的考场中,如何去解答好此类题目呢?结合模拟考试与教学实践,我认为答好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对题干材料的把握和解读。虽然在不同的试卷中该题型设问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是对原著原文摘选的理解是第一位的,谈理解、启示、表态度都是基于对引文的理解。要读懂、悟透材料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见材思源、检索储备”。读完材料后,我们首先要追踪溯源。对于题干的选材我们是否见到过?这段引文或相关的表述在教材、时政或自己看过的文献中是否出现过?如果在自己的记忆中能够检索到相关的信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就可以结合自己储备的信息扩充引文的内容,丰富摘选的素材,更利于我们明确材料考察的大致方向和分析材料要应用的哲学原理。如,例1引文的内容完全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本第21页的名言。例2的引文虽然较长,但是我们也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关的表述。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本第103页的名言正是该题引文中的一部分。这些名言在教材的该处出现就是用于帮助同学们去学习和印证该框题或该目题下的哲理与知识。清楚了这些引文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确这些名言所关联的教材知识,就有助于我们运用确切的哲学知识去分析和解答该题。

(二)“宏观把握、逐句析理”。 读完材料后,如果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没能检索到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个材料对我们来说就是全新的。对第一次遇见的新材料,我们应该先从整体上把握对这段材料的认识,然后再逐句的分析它的哲学道理。拿例3而言:从宏观上看,例3是在讲原则和实际的关系。我们可以调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或者物质与意识的相关知识来理解与分析材料。明确了调用知识的范围,只要能把基本原理阐释清楚,我们就获得了该题的基础分(2-3分)。做好宏观把握后,我们第二步需要再对例3的材料进行逐句的细致分析。 从第一句“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分析,得出:原则是指理论、思想等,属于主观的范畴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我们也可以从“出发点”上入手,我们想问题办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是从原则、本本、理论出发。从第二句“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分析得出: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第一性的,不是意识决定物质,认识决定实践,而应该在认识和变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理论认识、经验总结。从第三句“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分析得出:人们不能把原则、理论、思想等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们也不应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所欲为,原则、理论、思想等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是正确的。经过逐句的分析,我们就获得了对引文的完整性理解,为我们获得4-6分的能力分打下了基础。最后,基于“前两步”的材料分析和理解,针对设问“谈态度”,运用恰当的作答步骤,这个题目就迎刃而解。
三、关于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一)熟读哲学教材,做好精读细读。对于教材的单元、课、框、目要有明确的体系构建和完整地认识。理清每课的导语,了解每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对每一课的正文、辅文都要做到精读细读、从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探究活动、名言、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都要反复品读,做到“书读百遍哲理自见”。
(二)让经典诵读常态化。每节课前,思政课老师可拿出3-5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对哲学原典原著及其摘选进行选择性诵读,让哲学经典原著诵读成为一种习惯。《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毛泽东关于哲学方面的五篇经典文章《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都是很好的诵读材料。学生通过常态化的经典诵读,品味原汁原味的哲学思想,从而丰富知识储备,感悟哲学魅力。
(三)悟原理、用原理,让解答更完美。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应该在读原著、诵原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悟原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我们领悟的哲理与班级同学交流共享、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学会用哲学的观点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变化,正确的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应用中,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哲理的认知,才能够让我们爱上哲学、乐于并善于解答原典原著类主观题,让我们的解答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