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22期   作者: 陈太山
[导读] 在小学的校园里普遍发生一种不和谐的行为——欺凌行为。小学生之间因为力量的不对等,心理的不成熟,会存在这种攻击性行为。
        陈太山
        江苏省金湖县吕良镇中心小学 211600
        摘要:目前,在小学的校园里普遍发生一种不和谐的行为——欺凌行为。小学生之间因为力量的不对等,心理的不成熟,会存在这种攻击性行为。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可欺凌行为的存在,严重挫伤了小学生的心灵,甚至被欺凌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敢跨入学校的大门,出现抑郁,更严重的甚至会利用自残来伤害自己,非常严重的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对小学校园的欺凌行为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解决欺凌行为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小学校园;欺凌;解决对策

引言
        所谓欺凌,就是欺负、欺压,大多都是有蛮力的同学欺负弱小的同学,在小学校园里,三至六年级的时期最容易发生这种不和谐的行为。因为小学生的三观还没有正确形成,被欺凌者又经常受到欺凌者的恐吓从而不敢上报,因此很多欺凌事件当事人的家长和学校领导并不知情,不但对被欺凌者的学习、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其成年后的性格特征也存在着潜在的影响。所以研究如何更好的去解决这种不平衡的欺凌行为十分有必要。

一、小学校园里欺凌行为产生原因
1、学生的个人原因
        小学生是心理发展时期的黄金阶段,既包含在社会之中,又游离于社会之外,所有的小学生都是阅历很浅、社会经验淡薄,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还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无形之中他们会从亲朋好友、社会活动、影视剧情中看到有关暴力的成分,但是无法分辨危害的程度,就会在心里埋下暴力的种子,到了校园里,有时无意之中就会释放这种暴力从而产生欺凌行为。如果没有及时的教导,他们甚至会将这种暴力行为当成一种自我的价值观,甚至认为欺凌别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且根本体会不到被欺凌者的心理感受及肉体上的痛苦]。
2、教育环境的原因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原生环境,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同学之间的打闹是一种正常行为,而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些家长都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想法,甚至当自己的孩子告诉父母自己被欺负时,父母还有可能会反问孩子:人家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打你?久而久之,孩子就算被欺凌也不敢父母沟通了,形成恶性循环。多数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也没有过多时间去管教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去欺凌了别人,也就是随便骂几句而已,但并没有解决欺凌的根本,孩子依旧会发生欺凌行为,心理成长极其不健康。
        学校方面,往往因为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德育培养,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优,得不到老师很大的关注度,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更加容易被欺凌。


        社会方面,由于现在网络发展迅速,网络影视及网络游戏中不免会存在一些暴力因素,孩童的天性就是模仿别人,过分渲染的暴力往往会诱导他们去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使自己的控制欲很强,逐步走向了欺凌别人的道路。

二、应对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
1、强化对小学生的正确引导
        家长及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自我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正确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教会他们要尊重信任每一位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在学校,老师要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的缺点及肯定别人的优点,互相借鉴学习,而不是互相排挤,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亲密的友谊会解决很多矛盾。
2、政府大力处理影响小学生成长的不良因素
        我国有很多地方的不良商家都有出售一些色情、暴力的垃圾信息,并有些人会偷偷开设违法的游戏厅,供小学生玩一些暴力游戏,这些污浊的环境眼中风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旦小学生因为好奇心沾染上这些文化垃圾,不但不好摆脱,而且对其心理上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政府要加大整顿这些不良商家,净化学校周边区域,严格实施净网行动,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等地。教育部门要加大宣传,多安置图书角,让学生们多读书,进行德育教育,避免出现校园欺凌行为。
3、学校和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很多学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因此父母会外出打工,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看护,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程度有限,大多都不会太好的教育,而且中国传统向来是“隔辈亲”,爷爷奶奶通常不会过于严厉的批评孩子。当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心理上发生不良的变化走向歪路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疏导,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关爱留守儿童,不再让他们感到孤单。

结语
        校园欺凌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其心理的摧残极大,一旦没有及时处理得当,将来到了社会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影响。无论是对于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欺凌行为都将对他们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心理都会变得扭曲,影响自我发展。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大对小学生的关注度,将校园欺凌行为消除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张琼.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永州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李青.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德育反思[D].信阳师范学院,2018.
        [3]马新.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9,(1):49.
        [4]张谨.校园欺凌的治理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7.
        [5]刘青松,张声伸,唐雪萍,黄福星,彭秀针. 新时期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A]. 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五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