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
【摘 要】本文是基于“学为中心”的背景,以作文的活动教学为切入口,通过师生共写同题作文、小组谈论写作方法、师生共写校园小说的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探究初中作文教学的活动设计方法、原则和意义,从而让师生探究到写作的方法,让作文教学更加有方、有趣、有效。
【关键词】学为中心 活动设计 作文教学 师生同创 校园小说
目前的作文教学饱受诟病,作文教学低效无序,学生作文苍白无味,更有不少学生把每周的作文作业成为了“压轴”作业,总是要拖到最后完成,作文几乎成为了师生的一块心病。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我们的老师、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老师很少写下水文,对学生的指导也流于形式,“有效指导”常常缺席,学生对于作文也是应付了事。
如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效指导?如果让学生能够自主去探究、发现、学习写作的方法呢?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能够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呢?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可以尝试“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呈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余映潮老师提出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追求“学生充分活动”为最高境界;李海林老师把“搞活动”作为语文课堂的基本的教学形态……这些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文的教育改革。
作文课也需要改革,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有兴趣地去学,有效果地去学,而不是老师的“灌输式”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因为活动教学创设了一个情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采用的情境就是——师生共创校园小说,教师亲自写下水文,师生共同创造。学生带着兴趣写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始观察他们的生活,描绘他们的生活,创造他们的小说,从而让作文教学“有方”、“有趣”、“有效”,实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化和教育价值最大化。
本文探究师生共创校园小说的活动设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关注点:
一、活动设计初期的关键:下水探温,让指导“有方”
一开始设计的活动,需要先试试水温,不可操之过急,最关键的是给学生点明方向,就像是老师领着学生来到一个山洞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能够感到前方的“光明”。
(一)教师下水,师生同创
“师生共写校园小说”的活动初始,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创作小说,而是先从“师生同题作文”入手,一开始,是让每个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亲自下水写同题作文。顾之川博士说:“一个语文教师有写作体验和没有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 教师写下水文,才能够有真正的写作体验,对学生的指导才能够切实有效。
学生写他的烦恼:“自从爸爸爱上微信以后,他天天看手机,也不指导我的作文了,没事爱自拍,还发朋友圈,有时候还喜欢发我的照片,感觉真烦。”我也下水写同题作文:“微信,让亲情降温;微信,让亲爸降级;微信,让作文卡壳。微信,让我在家中的地位不如一只手机;微信,却让我的照片在朋友圈里滚动播出,收获了无数点赞,其实,爸爸,您应该多拍拍您手机的照片,晒一晒他,他才是你一天24小时最亲密的亲人……微信,还我亲爹!微信,还我孩子的尊严!微信,你让我的心太累!”我给这个学生看了我写的同题作文,她觉得我写得比较好,好在我的作文用了一些修辞方法,并运用了幽默的语言,她后来这样修改:“这要是放在以前,爸爸肯定老早就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可如今倒好,爸爸的心啊,早被那微信给“微”走了,早上起床人还没有从被子里挪出来,先刷会微信;晚上睡觉之前,掏出手机,再刷会微信;吃饭的时候,刚吃完一只螃蟹,手还有点“蟹味十足”,再刷一刷,如厕就更不用说了,以前两分钟能完事,现在在里面二十分钟都不出来,不用问也知道,又“微”上了。爸,微信都变成你亲女儿了,不,是比亲女儿还要亲!”
这个学生后来修改的文字十分幽默,也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比原来的文字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一切都归功于老师的下水作文,正是因为有了写作体验,老师才能够给学生切实的指导,让作文教学的指导确有实效。
(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一对一的作文指导毕竟有其局限性,而如果把老师好的下水文和学生的作文呈现给全班同学,以小组活动为形式,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老师的作文和同学作文的优缺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拨,这样的指导就是“有效指导”。
这个活动设计师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创造校园小说,学生会无所适从,而先从师生同题作文入手,老师的范文无疑是给学生提供的“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学生不会觉得很难,而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探究到写作的方法,从而顺利达到最近发展区,真正实现“跳一跳摘到果子”。
经过多次的同题作文的尝试,不少的写作方法慢慢积累。不少试水文脱颖而出《我的球形爷爷》、《不成曲调也是歌》、《和一只小鸟的邂逅》……徐子涵写《老屋》:“‘老屋要拆了。’这句话一路都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带着万分的不安,我回到了老屋,果然那深灰色的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它瞪着红色的眼睛,突兀在墙壁上趴着,这一切毫无违和感,如此陌生。走进老屋边的小巷,脚步声格外沉重,悲怆,恰似老屋发出的最后的哀叹。”
通过小组的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全班点拨,从而让学生初步摸到了作文的“门道”。
(三)搭建平台,投其所好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初中的学生渴望被肯定,渴望受到关注,当他们写出了好文章,知道了写作的方法,就要把效果最大化。我们坚持每周打印5篇最优文章,并附上写生的写作、修改心得,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再让全班同学像赏析名家名篇一样来赏析同学的美文,让被发表的同学当了一回“作家”,信心满满,从而激发了同学的写作兴趣,好的作文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涌出。王一南的《寻找》:“他们一家三人回到家的一瞬间,那个男孩好像找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一样东西,那不是爸妈的背影,也不是万贯的家产,更不是从国外带回来的糖果玩具,而是一个完整的家。”娄宇楠的《重拾初心》:“还好我重拾自己的初心,坚持、希望,不因暂时黯淡而磨灭。我带着初心,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任它岁月干涸,终不负韶华。”学生动起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才得以真正得以实现。
下水探温,老师展示下水文,通过“师生同题”,“小组讨论”的活动设计,学生知道了如何去写作,老师的指导做到了真正的“有效”。
二、活动设计中期的推进:试水浅游,让小说“有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大多是直接的、外露的、能触动心弦、掀起情感波澜的材料最能够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章,接下来就是要设计活动,创造情境,点燃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作文的小径中能够通向更深处。
(1)确定主题,创造情境
如何确定校园小说的主题?首先,我们确定小说主线——“成长的故事”,小说是双线结构,分别呈现的是学生的成长和老师的成长,第一部分是师生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膜,第二部分是师生之间的隔膜慢慢地在消失,第三部分是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共同发展。这条主线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具体的写作情境是就是学生的生活情境,是我和学生之间真实的故事。
举第二部分中的一篇《嘿,我喜欢你》,此篇写了一次恋爱危机,而我成功化解。以下截取一段:“……我在楚楚的作文本上留言:14岁的喜欢,纯净美好;14的想念,朦胧清甜;14岁的小火车带着萌发的青春的那一股子劲轰隆隆地向前开着。你遇到了一个美好地方,你可能想要停下,但是那不是终点,那只是青春的起点。如果小火车停了下来,那它就去不了他真正想要去的地方。孩子,带着纯净和美好,一路向前,你才不会错过最美的风景。”
(2)妙串小说,自主加工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作文,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师生共创校园小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写,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材料,接下来,就是对这些材料进行再次加工。加工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扩写、续写、改写。例如第一部分的开篇是:《打架风波》。原来是一个学生写的一次打架事件,后来该生觉得这个事件和小说的第一部分师生之间存在隔膜十分吻合,经过修改就成为了开篇,片段如下:“一个14岁的少女和一个14岁的少男,在教室里,擦出了“火花”,一个拿扫把,一个拿自己的“宝座”,开始切磋武艺。”
(3)全“民”参与,充实小说
情境的设计,让同学们的兴趣空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着兴趣,他们修改了原来的作文,让这些材料成为了小说的一部分。例如高雨霖同学用他的自身经历写了一篇《我一定会回来的》。这来自于一次“他被迫转校”的经历。这个经历刚好和小说的第三部分相互吻合。例文的片段如下:“我想念同学,想念老师,想念教室的味道,还记得运动会开幕式我的跆拳道表演的凌空一脚;还记得我们一起去烧烤的时候你为我们烧的虽然“烧焦”但依然好吃无比的“爱心肉串”;还记得你走路时高跟鞋踩着地面的优美的声音……我对自己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当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学生们对于写作的恐惧感自然而然消退了,写作成为了一件“有趣”的事。
三、活动设计后期的完善:深海畅游,让作文“有效”
任何的活动设计,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考试作文,学生不仅仅是要会写小说,最关键的是要会写作文,从而让作文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以致用,拓宽视野
通过师生共写校园小说,很自然地把学生的视角转到了“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在选材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的直接运用小说中的材料,有的用的是自己观察得来的材料。当思路打开之后,学生平时的练笔就精彩纷呈了。例如,一次命题作文《这个世界需要你》,娄宇楠就用了小说中的材料,写了他们很需要我这个老师,“曾经的我们,并不是那么喜欢你,甚至还有一点讨厌你,我们的岁月并没有邀请你介入,而你突然地降临到了我们的青春里,令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是,你却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欣喜,时间总是能够见证很多东西,而我想对你说:‘山水不改,爱你永远!’”很多同学用了小说里的题材,有的以同学情谊为题材,写出了对友谊的赞美;有的以自信作为题材,写出来自己的一次努力尝试。学生的视野宽了,写的东西也就多了。
(二)会用方法,丰富主题
在师生共创校园小说的活动设计中,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范文”,通过学习同学的“小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写作的方法。于此同时,学生再对小说中的主题进行分类,例如:情感类,哲理类,思辨类,成长类……学生再从中选择考试所需的题材,从而点亮了学生的考场“作文”。
王丽娜在写考场作文《寻找》的时候,就是学习校园小说里的写作方法。她用了“初春,暖风,袭来。”“公园,阳光,灿烂。”“如今,有我,无你。”“含泪,奔跑,寻找……”四组蒙太奇手法的画面,串联了她的作文,“你像是风筝飞过那白昼,迎着风紧紧握住我的手,就算去哪里都可以都愿意。”写出了她对爷爷带着她放风筝的怀念。
(三)个性创造,形成能力
通过校园小说的创造,学生知道了如何去选材,如何去谋篇布局,如何去写好细节。当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不再是全部通过老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写,自己领悟去获得,那么这种“技巧”才是真正属于写生的写作技巧,因此,学生在回归到我们平时的作文就可以通过“个性创造”,从而更好的点亮“作文”。例如:我在校园小说的创造过程中,比较喜欢运用“蒙太奇”的写作手法。其中一篇我这样写到:“六月。无风。操场。”用蒙太奇的手法,写出了当时天气的闷热,以及为下文的跑步作铺垫。学生们纷纷效仿:“二月。大雨。黄昏。”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各种新的体裁也被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日记体、书信体、童话体……学生们个性创造,切实形成了写作能力。
通过“师生共创校园小说”的活动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最大化,学会了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创造校园小说的同时学会了更好地写作。 真可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文”就在“活动设计”中。
注释:
欧亚萍. 小学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刍议[J]. 作文教学研究,201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 肖家芸 . 让精彩于学生 [J]. 语文教学通讯,2005(7-8)
[2]阳红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兴盛.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作文教学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俄罗斯)维果茨基 .《教育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5] 夏家发,彭近兰.《教学活动设计》[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