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22期   作者:陈志强
[导读] 本文主要阐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策略
        陈志强
        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中心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务工人员数量日益增加,而农村留守儿童也变为常见现象,有着庞大的群体,出现此种情况会让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氛围,致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存在问题,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的情况。因此需要实施有效措施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措施,让儿童健康成长。本文主要阐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和家庭提出挑战,甚至让社会教育体系受到影响。目前相关教育内容尚未健全,学校为留守儿童营造的条件有限,无法深入到生活中。因此需要为农民工家庭们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健全学校寄宿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素质。
一、阐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成因
        儿童最初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会影响着今后的交往能力、人格情绪发展,因此温暖的环境、良好健康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人格、心理健康以及行为的形成,甚至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见不到父母,缺少关爱和倾诉的对象,通常容易自卑,性格孤僻,导致心理不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有着自卑心理,这是由于父母未在身边,当发生困难时缺少保护和依靠,特别是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儿童的自卑感会越严重。同时儿童在父母外出时经常会有失落感,不爱说话且自闭,致使在人际关系上也会遇到更多的烦恼,这主要是由于儿童不向父母朋友倾诉,致使对外界缺少信任。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是爷爷奶奶,长辈对儿童会更加溺爱,同时因年纪大,文化程度有限,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逆反、不听话、不礼貌,对学习缺少自热情,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留守儿童年纪大约处在两岁到十几岁中间,在此过程是心理和生理发育的主要时期。留守儿童若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则会使思想认识发生偏差,价值观扭曲,甚至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件。而出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儿童的人身安全无保障
        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乏监护职责,监护人受年纪影响大多为爷爷奶奶,缺乏人身安全意识,同时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经常会受到伤害,甚至不法分子会专门对留守儿童下手。
(二)学校和家庭监护力度小
        留守儿童超过50%由长辈看护,一小部分是由单亲看护,仅有个别是由亲戚邻居看护。留守儿童年纪小,喜爱疯闹,看护的长辈年龄大,无法时刻看护,同时长辈对于孩子的学习缺乏监督,文化水平低,识字少,无法监督儿童学习,单亲家长要处理家庭琐事力不从心。农村办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匮乏,无法为学生制定健全的监护体系。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师资力量弱,工作繁重,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无法提供合适的心理教育。
(三)缺少心灵安慰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约一年回家两次左右,甚至有的父母会3-5年回去一次,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安慰,情感空缺。当有心理问题产生时,家里的长辈无法察觉留守儿童的变化,留守儿童缺少诉说和正确排压方式,从而会伤害到心理健康,甚至会使心理扭曲[1]。
二,突出学校教育作用
        首先教师需要通过父母般的疼爱,守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制定详细的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和计划,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间的联系与交流。教师的任何小动作都能够使孩子感觉温暖,比如对学生的一个微笑或者摸摸头都会让儿童感到高兴。

当看见班级的那个同学穿上新的衣服,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这么漂亮的衣服,谁给你买的呀”?只有教师和学生间进行友好的交流,才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驿站,通过温暖抚慰儿童的心灵。没有爱便不会有教育,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关爱留守学生,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教师要定期家访,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并且对留守儿童的吃穿住行等问题开展指导和管理,从而解决儿童困难,通过正确的关爱抚慰儿童心理,让儿童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就教师身上,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同时教师也需要扮演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变为留守儿童感情的依靠,掌握其心理动向和学习状况,便于及时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给予学生多一点的爱心和微笑、赞扬,把学生作为子女对待,让其感受温暖,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缺憾;最后需要将孩子视为亲人,和孩子的心灵相靠近。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法制教育,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学校需要对儿童开展法制教育,比如法制报、看影片等[2]。
三、加大社会关注度
        国家若想解决三农问题,则需要加大农村区域的教育投资,使留守儿童享受到和城里学生相同的待遇。国家应制定有关政策,为务工人员提供平等待遇,从而让留守儿童来到父母打工的区域读书,在享受相同教育机会的基础上,感受家庭的温暖。当地政府也需要为此区域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条件,加强建设本地文化,创建图书馆,播放优质电影宣传片,并且要增加留守儿童的业余运动,开展本地区特色业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外出务工的家长能够回到家乡,在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的问题,新闻媒体也需要多多报道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比如从电影、电视的角度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使更多的人关注此特殊群体。通过微博、抖音等APP宣传留守儿童的现状,同时也可弘扬社会各界的关爱,一封信、一个礼物等。电影《千里寻母记》便是典型的案例,它体现的是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留守儿童的现状有着了解,并且也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一些问题。各层组织需要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学会自立自强[3]。
四、家庭关爱教育
        父母需要增加和留守儿童交流沟通的频率,经常和儿童视频电话交流,倾听孩子生活烦恼,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若是发现存在问题,要及时解决。并且要鼓励孩子增加自信心,同时也需要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保证能够共同管理好儿童。家长也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更看重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父母需要转变此种观念,向孩子的心灵走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保证孩子能够度过快乐的童年。监护人也需要加大关注留守儿童力度,投入更多的情感。未成年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主要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关心爱护。学生不应该作为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同时要作为教育的主体参与孩子成长全过程。当代社会给予了父母教育未成年的职责,因此父母不但要为孩子遮风挡雨,同时也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远离危险,预防意外,加强自我保护教育,这也是留守儿童学习的基本内容[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正确的教育,是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体系提出的挑战,留守儿童目前处于义务教育时期,儿童的生活状况、教学状况、数量等均会影响到社会发展,因此需要正面关注此项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快乐健康的生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虽远离父母,但却感受社会温暖。
参考文献:
[1]黄梅尤.浅谈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51):161.
[2]黎爱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J].中外交流,2019,(36):208-209.
[3]蓝耀忠.浅谈初中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的作用[J].新智慧,2019,(28):43.
[4]方一柱.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6):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