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李煜的《相见欢》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第22期   作者:马志云
[导读] 本文以李煜的《相见欢》的教学设计为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引导下,结合语文“素读”的理念,对这首词做了一个另类的解读,从而教会学生阅读诗词的方法。
        马志云
        苏州市平江中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 要:本文以李煜的《相见欢》的教学设计为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引导下,结合语文“素读”的理念,对这首词做了一个另类的解读,从而教会学生阅读诗词的方法。
        关键词:生活教育,相见欢,素读,教学做合一
        初中的学生对李煜的《相见欢》并不陌生,但是在实际教授这节课的过程中,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从中获益良多。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借“愁”导入
        1.作者简介,李煜生平简介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词,找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 ——“愁”
        二.写“愁”
        1.回忆曾经学过的诗歌,用什么来写愁?——意象
        2. 作者用什么来表现他的愁呢?请大家找一找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3. 词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用
        三.析“愁”
        1.愁是什么?——离愁
        2.如何写愁?——直抒胸臆,比喻
        3.愁中滋味是什么?——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四.总结方法,迁移运用
        作业:概括总结这节课中所用到的鉴赏方法,并且赏析李煜的《虞美人》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对比阅读,矛盾解析
        1.投屏李煜的《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让学生反复读这首词跟《相见欢》,学生在这两首词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李煜,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词
        二.探究矛盾
        1.通过词中哪些意象读出李煜的愁
        2.分析这个愁所形成的原因
        三.方法总结
        古诗词阅读的方法
【第三次教学设计】
        一.初读体会
        1.读李煜的《相见欢》你能读出哪些感受?
        生1:是一种伤感
        2.回忆曾经学过的诗歌,有哪些写愁的句子呢?诗人往往用什么表现愁思呢?
        生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用“明月”表现愁思
        生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用“酒”表现愁思
        二.细品“愁”
        1.作者用什么来表现他的愁呢?请同学们合作讨论
        ①月如钩
        生1:“月如钩”用月亮表现他的愁
        师:如果把这个“钩”换成“盘”同学们再试着读一读?这是一种什么愁呢?
        生2:“如钩”,比喻,写出月亮的形状,是一轮残月,我能想到的是抒发那种亲人不在一起的感觉,有一种孤独之感
        ②西楼
        生1:西楼这个词让我感觉也有点伤感,独自上西楼,应该是一种孤独
        师:古代一般哪些人会住在西楼呢?我们一般把太子的住处称为什么?对,是东宫,所以相对应的我们能想到的是住在西楼的是?
        生2:是女子或者地位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
        师:古代“东”为贵,为阳,而“西”为次,为阴,甚至有时为贱。那么在西楼上还能看到什么呢?
        生3:月亮,这是一位女子独上西楼
        师:联系前面说的,那么她会愁什么呢?
        生4:思念丈夫,“独”能看出她的孤独。
        ③梧桐
        当学生提出“梧桐”时,我便启发他们背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样的句子,在反复诵读比较中,学生很快发现这里的梧桐也是带着忧伤的,是“寂寞”的,那么寂寞的是谁呢?是那个上西楼的女子吧?
        ④深院
        师: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什么样的院落能称之为 “深院”呢?
        生1:不能走出去
        生2:可能比较小
        生3:可能院子里的设施也比较陈旧
        生4:院子里还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
        师:下课我们试着去校园里寻找这种深院的感觉,我们试着闭着眼睛想象自己在这样一个院子里,试着读一读这句话。什么感觉?
        生4:孤独的,凄凉的
        师:“寂寞”在词中,寂寞的是什么?是梧桐深院吗?描绘一下“寂寞梧桐深院”情景?
        生5:寂寞空旷的庭院中,秋天的梧桐树叶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萧萧瑟瑟,疏影斑驳。
        师: 但是梧桐深院知道寂寞吗?
生6: 是词人自己。可能是人感到寂寞,看梧桐也是寂寞的。
        师:这种手法叫做“移情”
        ⑤清秋
        生1:清秋,秋天的感觉比较萧条
        师:这里的 “清”如何理解?
        生2: 凄清。


        师:写凄清的秋季描写的是什么?
        生3:环境,季节
        师:有什么作用呢?
        生4: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出一种悲凉的心境
        总结:融入了诗人或者词人主观感情的事物我们就叫作“意象”。 作者的情感与景物(意象)的结合就是我们说的意境。 这首词的上阕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抒发的这种孤独的忧伤的情感,这种手法是什么呢?学生很快能反应过来,叫借景抒情。带着这样的解读,学生很快发现这是离愁。
        三.解析“离愁”
        1.在生活中“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能想到什么?
        生1: “理还乱”的是丝,线
        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水”我们是剪不断的,我们说到“丝”能想到哪个字呢?是“思”,比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这样的愁是什么愁?
        生3:是离愁,是离别之愁,女子的思念之愁
        师:上阙作者借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绪,叫借景抒情,而下阕的抒情方式叫什么呢?
        生4:直抒胸臆
        生5:这里还将愁写得很具体,像丝线,像水,化无形的愁思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写出愁思的多
        师:从借景抒情到直抒胸臆,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情感的积淀是更多?还是更少?如何读?
        (学生自读下阕)
        四.知人论世,总结归纳
        1..愁的滋味如何?联系上文说一说?哪些滋味
        生1:“别是一般 ”
        师:为什么与别人的离愁不一般 ? 联系全文可能会有哪些滋味?
        生2:离别之愁
        生3:可以联系作者生平,这是一位亡国之君,还有可能是亡国之痛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作者的生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位亡国之君被囚禁在一座小楼中,词中所写之人是李煜自己吗?为何要以一位女子的形象来写?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这里面的滋味不仅是离愁,不仅是离家之苦,痛失曾经的繁华生活的愁,还有无法言明自己内心苦闷的愁绪,寄人篱下,过着阶下囚的生活,即使心中满腔的抱怨,也不敢说,不能说,这也更加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深沉的哀痛。
        2.合作讨论,归纳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 :
        1.课前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诗词,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世”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感受诗词展示的意境。
        五.作业:运用本课总结归纳的方法鉴赏
        【教学反思】
        陶行知对于生活教育做过这样的概括:“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教育理念的影响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以“愁”为整个教学设计的线索,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过少。根据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的建议,“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更加重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而这节课缺少了学生的创造性。 这首词我是以作家简介导入,没有真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学生很难生发出新的想法。
        第二次教学导入时,我采用的是对比教学,由一首李煜前期奢靡的宫廷生活的词《浣溪沙》为引子,通过对比这首词让学生找出两首词的不同之处,这节课就这不同之处展开讨论,学生很快能想到这是一首怀念故国的作品。
        根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在构建生活化课堂中,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在语文教学中导入的内容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前两次的导入其实我都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李煜那样的生活经验,所以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前,作品已经被赋予了一个亡国之君的作品标志,使得这个作品的解读变得局限。陶行知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二.生活教育理念与语文的“素读”理念的交融
        第三次的教学设计,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生活化的语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我们没有李煜这样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就作品而论,这让我想起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素读”理念,不带个人的情感直面文本的阅读。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所谓素读就是一种朴素纯粹的读,是一种不求甚解的读,是一种声音琅琅、抑扬顿挫的读,是一种像唱歌一样的读,一种来来往往地、反反复复地读。”带着这样的思想,我想干脆抛开一切,让学生纯粹读文章,这一次我选择了初一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
        在解读文本时,我没有给学生任何参考,仅凭文中的意象来解读这首词,学生读出了另一个人物形象,文中的主人公带有女性的色彩。当我们讨论到“月如钩”时,想到生活中的钩,金属做的钩,有一种冰冷之感,这个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便能稍微感受那种清冷的氛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李煜的笔下是“有我之境”。在这里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有我之境”呢?我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景,启发学生把这句话想象成一幅画面,可以画出来,带着这幅画面读这句诗,想象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处境,其实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作者自己。对于“深院”这个意象,在下课时我还他以让学生去校园的角落里寻找深院的感觉,有学生找到了校园中一处密闭的小屋子,有学生找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子,有的找到了幽深的小树林,还有学生找到了地下车库,他们用自己的感觉去寻找诗人的感觉,从而更加容易让他们与文本对话。当他们再读这句话时,明显有了不一样的情愫。我想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从文本走向生活。
        所以,抛开参考资料,让语文回归文本,生活化的语文跟“素读”融合在一起时,学生能产生更多的疑问,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女性的形象呢?我们不得不想到这可能跟他阶下囚的身份相一致,也更好的解释了首句的“无言”,怕是不敢说吧!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他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教学合一》,见《陶行知教育文集》42页
]
        因此,教学文本最关键的是要做,学会运用,不局限于书本,才是生活教育的落脚点,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从整节课的学习中去归纳我们学习诗歌的方法,自主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这首词的意象分析,“春花秋月”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能想到美好的事物,“雕栏玉砌”我们能想到凤阁龙楼曾经的繁华生活,“明月”能够想到思,所以读完这首词,学生很快明白是对故国的思念,这首词比《相见欢》更加直白,尤其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让学生跟《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做了一个比较,这两句将愁思写得十分厚重。从两首词中读出的人物并不一样,《相见欢》能读出一个女子的离愁,而《虞美人》中读出的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哀愁,我想这或许也是李煜写了《虞美人》之后便被赐死的一个原因。
        通过这三次的教学设计,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真正做到生活化的语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这对我们教学作文,口语交际的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3]贾全侠.细读李煜的相见欢. [J].学语文,2018(01)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