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艺
厦门市第八幼儿园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1
摘要:合作与分享是每一个处于群体中的社会人所必备的品质,工作中的合作与分享可促进信息高效流通和效率极大提高,生活中的合作与共享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互助友好的人际关系。幼儿时期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期间幼儿如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品质,其亲社会性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随之得到提升,从长远角度来讲,对于幼儿尽早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合作分享;建构游戏;实践研究
引言: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解放个性,放飞自我,找到快乐,而建构游戏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幼儿手脑协调能力、打开幼儿思维束缚、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不仅需要独立完成自身的部分,还需要通过与其他幼儿的沟通和合作完成需要团体完成的集体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切实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而看到成品之后,作品带给幼儿的不仅是成就感,也是分享的快乐。而当前根据我的观察,幼儿的建构活动中存在单性别式合作、合作意识不强、沟通能力较弱等问题,但是也正是在发现问题---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对于合作和分享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合作与分享的种子也逐渐播散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一、告别“单性别式”沟通,强化幼儿合作意识
建构游戏往往有自己明确的主题,诸如“立交桥”“我心目中的小区”等,所有有些小朋友在选定主题之后自然而然就去找与自己性别相同且平时玩得好的小朋友,当我问到原因的时候,小朋友会说:“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想法不一样呀,况且我这个主题是立交桥,女孩子们不一定感兴趣”,而女孩子们在“我的梦幻小屋”这类的主题中也习惯找自己的女性朋友,将房间布置成自己想象中的公主房。但是建构游戏的主题其实是非常灵活的,在大主题之后幼儿可以自己创设子主题,立交桥不是男孩子的专属,我的梦幻小屋除了公主房也可以有露营房、森林房等。为了打破孩子们之间的性别壁垒,我主动引导孩子们进行正向沟通,性别不是划分小组的唯一因素,兴趣才是主要考虑因素。于是立交桥小组的轩轩主动问:“有没有小朋友想和我一组呀,我们可以一起搭建立交桥”而一直对立交桥有兴趣的琳琳马上举手加入。同样“我的梦幻小屋”一组的幼儿也主动询问:“有没有小朋友愿意和我一起造房子呀?”这时候对于小屋早有自己想法的安安马上举手加入。而在不同性别的成员加入之后,孩子们都收获了意外的精细,之前的男生组因为有女生加入,完成的速度更快了,新加入的琳琳总是能发现之前他们注意不到的小细节;而之前的女生组由于有男生的加入,作品效果更好了,新加入的安安在小屋的草坪上搭建了自己的露营房,并且还围上了栅栏,小屋显得更加梦幻了,大家对于最后的成果都更满意了。
二、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幼儿合作品质
为了让孩子们对合作与分享的必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我采用了对比实践的方式。以两组都以“立交桥”为主题的小组为观察对象,第一组教师发挥的引导作用很明显,即在小朋友出现争执和分歧的时候主动调和,建议小朋友们按照桥基、桥梁、栏杆的分类进行分工配合,第二组教师则是消极被动的,即不介入、不引导、不提出合作。
最终以孩子们的搭建的用时和完成度来判断两组的搭建效果。首先是第一组,在加入游戏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每个人想象的立交桥都不一样,而且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案去搭建,一时间他们的沟通陷入了僵局。这时候我主动引导孩子们:“小朋友,你们可以先观察自己手中的器材,看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现有的器材是不是匹配的呀?这些易拉罐、积木、小木板、小气球是不是都能用得上呢?”孩子们逐渐停下了争论,开始认真地研究起来自己手中的器材,然后他们发现,每个人手中的器材有些是重复的,有些是拼接之后可以构成一个新的组件的,只有大家将各自手中的器材分享出来才能组装成所有的组件。并且有的小伙伴还提议:“要不我们先把自己心目中的立交桥画下来,我们按照图纸上来拼接,这样不容易出错。”我又接着问:“小朋友们,现在的器材只能搭建一个立交桥,你们商量一下要搭建哪种风格的,可以把意见综合一下。”虽然有些小朋友不是很愿意放弃自己的想法,但是看着手中的器材,他们也开始加入了讨论的队伍中,几分钟后,孩子们达成了一致。接着我又提醒孩子们:“你们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和感兴趣的来分分工,一个立交桥的完成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听完我的话,孩子们又开始讨论应当由哪个人负责立交桥搭建的哪一部分,在孩子的推选和自荐下,桥座、桥梁、桥基逐渐有了自己的设计师和小小施工人,最后在孩子们有条不紊的努力下,立交桥从初具雏形到大功告成用了半小时的时间。
而另外一组则是采用教师不干预,从主题的确定到设计图的完成到最后的搭建工作都由小朋友们自主协商完成。不出意外的是,在第一步孩子们就出现了分歧,每个小朋友心目中的立交桥都不一样,大家都认为立交桥就应该是自己想象的模样,图纸一时无法确定,好在班长就在这一组,在班长的协调下,大家用十分钟的时间选好了主题。选好主题之后在搭建环节,大家又遇到了分歧,有的小朋友主动要求负责桥的基座部分,有的小朋友明确表示不想搭建桥梁,有的小朋友说自己只想负责扶手,孩子们的意见再次无法统一,最后有的小朋友先动起了手,开始搭建桥的基座,其他小朋友也开始开始找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加入动工。但是最后,尴尬的事情发生了,这个立交桥有两个桥座,一个没有成型的桥梁,材料却早早告罄了,准备进行拼接的小朋友傻眼了,大家又开始七手八脚地拆卸桥座,将匀出来的材料对未完成的桥梁进行再加工,最后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把立交桥搭好。
当两个小组都完成工作后,我将小朋友们聚集在一起,先是肯定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接着又告诉孩子们的分别用时。用时长的小朋友们纷纷说:“为什么你们那么快就完成了呀?”一组的小朋友说:“因为我们都是分工好了的,先分头行动再进行最后的组装和拼接。”然后二组的小朋友说:“哎,我们选主题就用了好久哎,感觉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我们过了很多才发现原来我们手里的器材是需要二次组装的”又有的小朋友说:“我们还出现事故了呢,我们搭了两个桥座,半个桥梁,最后不得不把一个桥座拆到重新弄,浪费了好多时间呀”。然后我主动对二组的小朋友们说:“没有关系,虽然我们用时长,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知道了合作和分享的必要性,下次搭建游戏的时候我们肯定更有经验!”小朋友们纷纷点头,他们从游戏中看到了合作给整个小组带来的改变,一个小小的立交桥模型将孩子们紧紧地链接在一起,他们明白自己和他人就像桥座和桥梁一样,只有紧密地链接在一起才能构成坚固精致的立交桥。
结语:合作与分享是每一个社会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必备品质,合作促共赢,分享更快乐。幼儿是品质培养和品德教育的关键期,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建构游戏这一形式,通过适时介入和科学引导的方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强化幼儿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岳群.建构游戏中幼儿分享行为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2]梁欣洁.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伯玲.大班(5-6岁)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河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