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儒
黑龙江省富锦市新东方学校 1561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人们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越来越高。新时代的每一位新青年都应该传承中华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统教学中吸取经验,将教育为育人作为教学标准,深入的挖掘教材,帮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学生今后的民族自信心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
【正文】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物质条件的提升,国家发展脚步越来越快,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而一些外来文化却不断渗透,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证教学进度满足学校要求,还要重视对于学生们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统文化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对于我国的深刻意义。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个人的人文修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应试目的而忽略对于学生传统文化教学的传授,影响了学生日后的传统文化沉淀,导致一些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教师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学习语文上有更多的语感,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一些语文词汇,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速度越来越快,传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流失,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已成为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
2.1深入挖掘课本,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时,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很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一定的广度,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具有较深的文化积累,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时,要注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感受,对教材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鸿门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历史英雄人物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此引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制作相关教学视频,利用互联网找一些能反映当时文化背景的人物特色服装的具有代表性的视频影像,让学生能够在通过观看视频中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我国阶段性的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感受。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文中出现的一些关于“座次”“尊卑”等当时的文化传统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文化渗透到中华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不管处于什么样的职位都要遵守礼仪文化对自己的限制,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为学生讲解当代精神,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2创新教学形式,构建新型课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完全被忽略,课堂参与积极度较差。近几年来,新课改明确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要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学课堂更加多元化,同时教师要加深自身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下,教师需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了解学生对于某些方面传统文化具有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保证教学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离骚》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关于端午节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探索,了解关于屈原这个人物的故事背景。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难点字词进行提前注释,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压力。在关于本堂课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讲解的方法,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几个大组,分别布置不一样的任务。首先找一些人进行课堂朗读,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词赋的表达形式和文章的节奏韵感,为学生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奠定基础。其次,让学生进行文章思想情感的感受,将自己体会到的作者感情用自己的话表述给学生。最后,让学生进行文章总结,把自己在这篇文章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行阐释,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在课下积极的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爱国情绪。另外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传统教学课堂中,创新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1]王慧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J].参花(上),2019(05):134.
[1]高青.审美鉴赏视角 创新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