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温州市龙湾区上庄小学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们要衔接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熟习,既要制定统一要求的练习,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使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每个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金钥匙。
【关键词】
课前预习 课中练习 课后熟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就阅读教学而言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轻负高效。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课前预习,方法引路
一般情况下的预习设置,大都是预习内容的呈现。我们在布置预习时,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方法的掌握作为学会学习的重中之重。
(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候,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层次水平也应有所不同。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
(2)因文而异,有条不紊。
每次预习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等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预习,在此可以提供几种预习的好方法:
①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既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还能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同时还品尝到独立学习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②圈点划号法——也称符号标注法。阅读教材时,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并把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这对父与子的不同表现,感悟他们的“了不起”。例如用“波浪线”划出父亲的表现,用“横线”划出对儿子的描写,从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去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③习题试解法——即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某一节或某一章的)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如教材后附的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时内容的具体指导。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中的“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去感悟课文,就不难理解“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的结论。通过试解习题,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④探索尝试法:即边探索边阅读,或者边读边练习的预习方法。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的一种预习方法。
通过不同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做到心中有数,并对通过自学学会的知识感到喜悦。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
(二)课中练习,规范行为
课堂是练习基本功的场所。根据课前预习所了解的情况,我们精选练习内容,精心组织练习过程,通过老师的指导,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每个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金钥匙。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中理解词语的方法练习,先查字典理解“迫”“眉睫”的字面意思,再联系语境理解“迫”在什么事?“在眉睫”是什么意思?从而懂得整个词语的意思是眼前的事情非常紧迫紧急。然后通过对表示哭的词语的理解比较练习,掌握“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解词语的操作顺序,规范学习行为。
又如,如何做到正确朗读?我们把朗读方法分解为几个阶段:首先是读字,把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然后是断句,词语连读,停顿正确,表达的意思正确;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流利、有感情,根据表达情意的需要指导学生运用必要的朗读技巧,如轻重快慢的变化、停连时气息的控制、声音虚实的变换等。再如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课后熟习,形成技能
我们的语文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内习得方法,课后重运用,才能形成能力。所以课后练习的设计至关重要,课后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的课后练习设计包括三个内容:1、自主式作业,体现个性化、差异化。2、合作式作业,倡导与同学合作、与家长合作、与老师合作。3、探究式作业。如《她是我的朋友》课后练习设计:1、阅读《平分生命》,摘抄文章中人物言行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2、观察身边的人,抓住人物的言行写一个片段。3、好书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通过近一年多的实践,“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熟习”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的转变,确立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大教育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广大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习惯,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于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语文教学只有紧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将学生带进文学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1] 张艳. 践行生本理念,实施自主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
[2] 徐凤英. 阅读教学中预习单创新设计微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