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导
深圳市宝安区崛起诚信实验学校 广东深圳市 518000
【摘要】:小学硬笔书法教育教学,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起到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审美教学法,学生往往会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先是要我学,逐渐过渡到我想学,最后达到我会学的目的。
【关键词】:硬笔书法,存在问题,审美教学,解决问题
引 言
谈及书法,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书法就是写字,所以,常常把小学硬笔书法与写字混在一起。从表面上看,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具体,但细细一想,这话就有些片面了,虽然二者是血肉的关系,但书法就是不等同于写字。因为写字是把字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一般来讲,只要求把字写端正就行了,且无时代要求,节奏感也不明显;而书法是一门艺术,以美为目的,很有个性,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节奏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书法教师就把书法课上成了写字课,一味地写呀写,除了写还是写。久而久之,学生非常乏味,到头来也就没有学习书法的兴趣了。
一、小学生硬笔书法的现状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小学生的书写还是较为端正和漂亮的,但是,也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书写与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六年级有个学生写“吃饭”二字,结果写成了“口气饭”等字样,充分体现了目前小学生书写的训练量不足。在审美问题上,有的学生往往因为语文教师或其他课任教师的误写,错把它当成一种审美的标准。记得我在讲偏旁部首双人旁时,我故意写了两个不同的双人旁,一个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错误的两撇几乎一样长,且平行的双人旁;另一个是上撇短平,下撇起笔于上撇中部,略长,两撇不平行的双人旁。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说第一个漂亮,第二个反而怪怪的,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真是误人子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将两个偏旁分别组成两个“行”字,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在我们学校,每次月考,我经常批改的是数学,可每次批改总有一些同学使你连数字都难以辨认,模棱两可的,这种书写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正是书法课有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双姿”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所谓“双姿”,就是“坐姿”和“握姿”。就“坐姿”而言,一小部分还是头偏和埋得过低;“握姿”呢?一年级我们狠抓握笔的姿势,“握姿”较好。可是,到了二年级握笔的姿势就开始变形了,五花八门的。对于这事,尽管我们硬笔书法教师每堂课都在纠正,无奈都无济于事,毕竟我们的书法课程每周只有一节。
二、造成不良因素
造成上述现状,我想,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也许与我们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关系。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或太过于陈旧了?教师上课,是不是只顾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是否在听。满堂灌,表面上课堂非常安静,其实学生早以听厌了,人在教室心在外,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师观念的陈旧老化,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最终害人害己。有的书法教师总是乐于现状,靠吃老本,没有很好地对汉字的结构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不学习就会落后,没有名师,也就培养不出高徒了。还有我们不注意的一言一行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和审美观。就拿握笔的姿势来说吧,我们有的年轻女教师都是母指压到食指的握笔方法,难怪我们学生的不正确的握笔姿势老是改不过来,这就是不良的言传身教带来的后果。
那么,在小学硬笔书法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把书法课上得有声有色而又让学生感觉到不同于一般的写字课呢?
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利用硬笔书法审美教学法,不断培养和激起学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
什么是硬笔书法审美教学法呢?所谓硬笔书法审美教学法,就是指学生通过欣赏硬笔书法的特点后,使他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从而更加热爱硬笔书法,积极投入到硬笔书法的学习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硬笔书法审美教学呢?笔者认为,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审美教学。
一年级的审美教学,就是加强“双姿”训练,以正确“双姿”为美,待学习基本笔画后,充分采用对比的方法,强调基本笔画中“刚柔并济,柔中含刚”的美感。比如“长横”,书写时既有斜度,又有弧度,末端还重斜顿,就像农民伯伯挑东西的扁担一样,既柔美,又充满着力量。又如“悬针竖”,就像一颗垂直倒挂的钢针一样,坚定、有力和执着。再如“平捺”的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刚健秀美。所有这些生动、有力的笔画,都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书法基础,主要学习的是偏旁部首。在教学中,学生争论最多的就是双人旁的写法,本文中前面已经描述过,当我把两种不同写法的双人旁加以应用组成“行”或“徐”时,学生再也不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那上撇短平,下撇起笔于上撇中部,稍长,两撇方向不一,竖画向左微倾,参差不齐,富于变化的双人旁了。再如“走之底”的书写,由于一年级已经赏析过、感受过平捺的一波三折刚健之美,所以,学生书写时都非常投入。
尽管一时很难书写漂亮,但同学们还是那样执着,非常认真地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和描画。我想,这就是审美教育教学潜移默化的结果吧!当然,偏旁部首的审美教学实例又何止这些,这里仅举两例说明罢了。
三年级主要学习汉字的间架结构。大凡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中国书法有三美:一是凝聚民族智慧的特性美。汉字在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是深深地刻下了民族的烙印;二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形式美。一般来讲,汉字的高都大于宽,其比例大致符合黄金分割规律,这种比例能引起视觉上的快感;三是汉字的表意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能表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1]的特点。在汉字的书写中,最难把握的莫过于汉字的间架结构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掌握其基本规律。若是首点,必须居正,整个字才显得平稳,有精神;若有两个以上的点,那就应该顾及彼此的呼应,所谓通变顾盼,各具情态,首尾意连就是这个道理 。要学会避让,中宫要收紧,下方要上移迎就上方,该放一定要放,该收一定要收。总之,整个字平稳、紧凑、和谐皆为上乘。比如“春”,撇和捺必须舒展、怀抱,下方的“日”必须上移迎就,整个字才显得平稳、有神。
至于四、五、六年级,由于学习的是毛笔书法,这里我就不在赘述了。
总之,小学硬笔书法审美教学法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符合其教学规律,只要是通过欣赏,能够激起学生热爱硬笔书法艺术,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每一堂课的预期效果,我认为,就是一节很好的书法审美教学课。
其次,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运用知识游刃有余,还必须加强书法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此外,还要对我国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必须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要使学生获得“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的“桶水”知识,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知识更新的内容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仅拥有“一桶水”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不断充电,不断进取、与时俱进,要将原来的“一桶水”变为“长流水”。要争做一名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而不是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教书匠”。
四、提出三点建议
1、小学一、二年级应每周配备两节硬笔书法课
众所周知,一、二年级是学习硬笔书法的最佳时期,由于课程少,空余时间多,有利于行为习惯和书写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一般来讲,小孩子对会写的字,基本上都能知道它的读音,甚至有的还能了解它的意义;相反,一个只会读而不会写字的小孩子,更不要说深刻地领会其字的意义了,即使当时有所了解,大部分也只是短期记忆。为了使孩子们在学习上能够将短期记忆转变为永久记忆,我认为一、二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就是要多读课文多练习书写,当然是要按照硬笔书法教师的要求去写。读是培养语感和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除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一个一、二年级的孩子,不但会读会写,而且还把字写得漂漂亮亮的,势必会得到老师们的表扬和肯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没有什么比这种鼓励更为高兴和自信,有了自信,必然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兴趣。人们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有了兴趣,自然也就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这个时候,你还用担心他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成绩不会提升吗?因此,我认为一、二年级每周一个课时的硬笔书法课确实太少,应该增至每周二节。
2、学区举办各种书画展,应该有硬笔书法的一席之地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关硬笔书法的比赛和展览越来越少了,单是学区举办的各种书画展,也就很少看到硬笔书法的踪影。为了全区小学硬笔书法的健康发展,也为了学校硬笔书法社团的不断壮大,我建议,每年应该定期举办一次全区中小学硬笔书法比赛,以唤醒学生和老师对硬笔书法的高度重视。
3、小学生“双姿”的培养与形成
有人说:“双姿”的培养,那是硬笔书法教师的事。是的,这话一点没错。“双姿”的培养,主要是靠硬笔书法教师的教育,但“双姿”的形成那就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家长的配合。因此,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行为习惯,单是靠硬笔书法教师的课堂培养与纠正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靠各科任教师的常抓不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提醒和激励,才能做到。对此,我认为班级的考核也应该把“双姿”的优劣纳入考核的范畴。
结 论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1、小学硬笔书法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过于单一和陈旧,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分析,多欣赏,要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双姿”的养成,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家长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3、一、二年级每周应该增加一节硬笔书法课,这对于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小学生来讲,大有裨益。
只要得到全体教师的密切配合和积极使用审美教学法,我深信,小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必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M]黄 源,《书法讲座》P17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