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艳
深圳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深圳 518101
摘要:
以人本主义取向进行性别教育课设计,创新性地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引导初一学生知识、领会其性别角色,进行自我觉察、领悟、分析、评价,自主选择个体所希望成为的男性或女性形象。但同时兼具男女两性人格特点和长处,更具社会适应能力又不失性别化。
关键词:人本主义;性别教育;翻转课堂
1、研究缘起
2016年5月4日,微信公众号蛋蛋网推送了2016版北师大学生性行为调查。该调查由2016年4月30日发起,5月3日结束,期间共收集了2405份调查(在校生2091份,毕业生211份),结果显示北师大学生双性恋占9.12%,同性恋占5.17%;74.37%的同学可以接受在大学时发生性行为,44.09%的同学有过性行为,27.41%的人接受过学校正规的性教育。比较近两年的数据,表明北师大学生群体的性观念要更为开放,但接受学校正规性教育的比例却连一直持低。与此同时,近日,笔者身边的某位女同学由于被他人误解为同性恋,而失落沮丧,一心退学。表明了大家普遍对同性恋的歧视,即将其看作一个有着许多不良特征外团体的标签,其实是属于一种刻板的性别角色定位。笔者认为进行系统且专业的学校正规性别教育,十分必要。
根据性别特征形成整合理论概要,胎儿期发育生殖器,3岁之前形成基本的性别认同,3至6岁寻求性别差异,形成性别图式。7岁至青春期获得对性别恒常性的理解,青春期之后形成成人的性别认同[ David.R.Shaffer&Katherine Kipp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因此,在中小学及时开展性别教育十分关键,可以尽力避免性别刻板印象。但由于小学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普遍处于前运算阶段,受以父母权威主导的家庭影响最大,所以学校的心理教育,笔者主要从初一探求。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与性别教育有关的,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但我国初中生的学校性别教育,以笔者生活的河南省洛阳市为例,一方面,没有专门的心理课,通常是在生物课上,生物老师带领学习一些必要的两性之间的生理常识。另一方面,生物老师会尽力避免性教育,比如性行为的具体细节、避孕等。性教育不等于性别教育。关于性别认同、性别价值、性别角色等,往往受初中生身边的亲友等重要他人,大众传媒、周边的社会文化氛围所影响,不能专业且系统的进行。
而那些开设初中学校性别教育课程的,往往课时少(每周一小节),时间不够。讲解性别教育的教师,往往带有性别刻板思维,而且大多集中于基本的生理知识普及,尴尬于全面讲解。多以说教式为主,教法单一,教材不够新颖,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能推动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四为一体发展。
进一步考虑到我国的传统思想束缚,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等原因,为此笔者提出实施人本主义取向下性别教育课翻转课堂的设想,以初一学生作为实施对象。
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2.1研究目的:
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创新初一性别教育课的开展,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安全的关系,营造自由讨论的民主氛围。教师以完善的知识、科学的价值观,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引导青少年知识、领会性别角色,进行自我觉察、领悟,自主选择个体所希望成为的男性或女性形象。
2.2研究意义:
保障教师性别教育授课的科学规范性,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积极性,扩充其知识储备。节省人力物力,提高课堂讨论效率。提高示范性,利于心理健康课的评价与监督。同时,开创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初一性别教育新模式。
3、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通过搜集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思考初一性别教育的内容等。
3.2定性分析法
通过分析、归纳,结合本人的学习生活经验,从非量化的事物中得出认识。
4、相关概念界定
4.1性别教育
性别分为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自然性别也称为生理性别,它是指人与生俱有的生理特征属性,是生物意义上的男女之分以自然性别为基础。人的社会性别是指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性别属性,指有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具体来说,它包括四个层次:自我心理辨识,也就是作为个体的是如何从心理上标识自己的性别归属的;自我行为构建,是指作为社会生活参与者的成员,如何选择行为模式以及形象塑造的倾向。社会确认,即指作为社会集团的他人对个人社会性别的总体评价等。因此,包括自然性别在内,性别在结构上存在四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又有两种取向,分别是:自然性别的雌和雄、心理辨识的男性和女性、行为建构的男人倾向和女人倾向及社会确认的男人和女人。这样,性别区分就不再是传统上的两分法,而是形成了基本的16种性别类型。其中模型1是百分之百的男性,在性别结构的四个层次都是男性倾向的,而相应的,模型16是百分之百的女性,介于模型1与模型16之间则意味着,拥有“双性化”特征的男性或女性[ 梁青,北京大学,对儿童性别教育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2)]。而我国的青少年性别教育,则基本上是对模型16和模型1的性别本质主义教育,即强调典型的男女二性之间的截然不同,即性别二元论。
本文所提倡的性别教育,是指从生理的性、心理性别、性别角色这三方面所进行的知识、意识、态度、情感教育。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兼具男女两性人格特点和长处,更具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又不失性别化的性别教育。
4.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或译作“颠倒课堂”)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的起源应归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即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百度百科“翻转课堂”:[EB/OL]http//:cz9YAcLn57BQ6HM-KDjfbGrTRtD8eEovVAMVpok6UxEf2bG0hty_bYh3ZoJNcfeYuPiEoqII1CSkf5rr9vgY]。
5、人本主义取向初一性别教育课的翻转课堂设计
5.1前期实践基础
5.1.1学生基础
针对性别教育,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收集初一学生需求,明确性别教育课程方向和内容。条件允许情况下,组建学生团队,提高性别教育推广力。建设初一班级心理委员,进行性别教育知识科普和培训;建立初一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开展学校性别教育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策划;设置面向初一学生的心理训练营,面向全校招募学生,由老师带领进行性别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治疗或者小组成长、沙盘治疗等;开展性别教育心理访谈节目,热门话题期期谈。同时,建立初一学生性别教育的心理档案、班主任档案、问题需求学生档案。
5.1.2教师基础
5.1.2.1教师设置
确立学校心理教育老师,由专职老师或者兼职老师组成,成立学校性别教育心理中心。
5.1.2.2教师培养
促进教师性别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新教师的性别教育知识储备、意识观念,包括进行性别教育的书籍阅览、视频学习、主题讲座开展,进行相关性别教育知识培训;参加性别教育专家的论坛讨论;教师之间针对本校性别教育的问题与现状,交流讨论。而且,进行教师关于翻转课堂的培训,包括提高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基本认识,比如了解慕课、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以及二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介绍。同时,要提高教师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以掌握知识点拆分的相关技巧、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技巧与策略、掌握如何设计学生评价。此外,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术。了解慕课的制作流程,掌握技巧。最后,教师进行人本主义教育,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的培养,培养亲密、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5.1.2.3 教学基础
教师之间按照生理的性、心理性别、性别角色三大模块进行分工,通过小组学习,设计实施翻转课堂的上课教学设计。并且,研究学习性别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案例展示,设计性别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等模拟训练,共同进行教学反思讨论。
5.1.2.4学校基础
如果可以,学校可以申请性别教育课题资金,设置初一性别教育的课时安排,完善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硬件设施,如包括电脑和投影仪等的多媒体教室,以及软件资源的提供(包括信息技术资源和网络课堂案例等)。学校如果资源充足,就构建校本性别教育的网络课程。若无,前期可以合作或购买第三方的性别教育课程资源。
5.2上课安排
5.2.1上课流程
5.2.1.1课前:
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师课程设置,安排所需的性别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性别教育的内容,安排不同的专题和板块。根据学生意见反馈(比如投票),安排每次性别教育的主题选择于次序。
5.2.1.2课中:
教师明确阐述本次性别教育的主题及流程,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针对主题,分为必看视频和选看视频,由学生自行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视频内容进行解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采取无条件积极关注。
5.2.1.3课下:
通过课堂观察,以及部分学生的需求,进行课下一对一的交流。
5.3人本主义取向性别教育主题内容安排
根据罗杰斯关系比理论更重要的推论,性别教育的课程中,首先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打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安全且信任的关系,互相尊重。教师的态度极其重要,需要秉持自然真诚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容地开放自己,正视自己。
5.3.1针对生理的性主题:
首先要普及基本的生理常识。其次,针对可能存在的个别学生对异性生理学习的逃避抵触心理,教师首先要学会仔细耐心地倾听,而不是直接快速地进行说服干预。要认真地听学生的理由,善于判别学生的情绪原因和内心敏感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结合其个人成长背景去理解思考。其次,教师需恪守不勉强不着急不干预的原则,帮助学生去看每种选择背后的结果,遵从学生的意愿。对待个别态度敷衍或不重视的学生,私下进一步交流,倾听学生的评价与建议,共同商讨。
5.3.2针对心理性别教育的主题
首先,可以通过一些性别测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挖掘自己,来检测自己对性别的认识。然后,启发学生尊重自己、关注自己,不恐惧、不隐藏自己的需要同时,积极接纳当下的自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性格优缺点的自我暴露,挖掘自己的性格与性别角色定位之间的关系。接着,启发学生去明白,个体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即现象场中,影响存在感的是个体的价值标准、价值准则。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性别与繁衍后代之外的大多数问题都无关,并与学生讨论那些与他们已有的缺乏事实依据的性别刻板印象相抵触的各种例外事件[ David.R.Shaffer&Katherine Kipp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而且,教师向学生阐述充分发挥机能的人,应是对经验越加开放,更富存在感的生活,越来越信任自己的机体,以及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是追求达到一种理想、满意然而固定不变的状况[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第八版)[M].[美]Gerald Corey著,谭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最后,引导学生去超越固有的性别角色和刻板标准限制,去思考自己最希望成为的性别形象,以及自己最舒服最喜欢最想要的生活状态。
5.3.3针对性别角色的主题
首先引导学生去思考性别角色的设置标准及价值。其次,科普关于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性别特征,在现实生活中,所普遍倡导的女性表达性角色和男性工具性角色。接着,学校关于性别差异的事实与揣测,以及性别特征形成的发展趋向,以及了解性别特征形成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最后,倡导更富社会适应力,更适合个人幸福力发展的性别特质。
参考文献:
[1] David.R.Shaffer&Katherine Kipp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第八版)[M].(美)Gerald Corey著,谭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 (美)美里克里,胡佩城等译,心理学与个人成长[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 梁青,北京大学,对儿童性别教育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2)
[5]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6] 袁莉,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对小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陈亚亚,论当代青少年性教育模式之转型[J].中国青年研究,2011
[8] 李立娥,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7
[9] 左霞云等,青少年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3
[10] 史红,学校“双性化”教育的意义、方法与应避免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
[11] 王华,学校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
[12] 李芳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3] 丁利民,为小学男孩女孩开设的性别教育课程[J].课程教材,2010
[14] 蒋凌燕,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以无锡市女子一中《女生生源规划》课程为例,西安外国语硕士学位论文,2016
[15]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 冯采玲,普通高中性别课程开发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 肖巍,哈佛大学性别课程讨论的130个问题与启示[J].妇女研究论丛,2005
[18] 米庆华,双性化人格理论视野下小学性别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
[19] 百度百科“翻转课堂”[EB/OL].http//:cz9YAcLn57BQ6HM-KDjfbGrTRtD8eEovVAMVpok6UxEf2bG0hty_bYh3ZoJNcfeYuPiEoqII1CSkf5rr9vgY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
The gender education course which designs based on humanism psychology, creatively to flip the classroom form, guides students to grasp the knowledge and gender roles, enhance the self-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hen to analysis and evaluation,finally choose male or female images of the individual which they mostly hope to become. What is more,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both male and femal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s, more social adaptability but without gender.
KEY WORDS: Humanistic Psychology;Gender Education; Flipped Classroom;
作者简介:薛小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