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艳
深圳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深圳 518101
【摘要】本文主要从心理认知发展、团体辅导治疗、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我发展的理论角度,去探析宗教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作用。
【关键词】认知发展;团体辅导治疗;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发展
1、宗教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作用之个体的心理发展
1.1、宗教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作用之个体的认知发展
1.1.1、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的角度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一种图式,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地反复而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中。而个体认知的改变,就是内心图式的不断同化和顺应,实现一个个心理的平衡,从而促进个体内心认知结构的发展。
而个体内心出现心理失衡时,往往会倾向于去向宗教寻求藉慰。宗教为个体的顺应心理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资源。比如,结识更多比自己拥有更开阔眼光的朋友,为自己出谋划策和去忧解愁。通过《圣经》等书籍,自我体会至简至深的大道,豁然开朗。同时,宗教也为个体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额的契机。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留出时间去解剖自我、分析自我,为每一天的心理冲突和失衡,预留时间去平衡:个体通过一种自我调节的内驱力,驱使个体改变调整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容纳新的知识经验,经过调整,吸收新的知识经验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皮亚杰认为,社会性经验是个体发展的四大因素之一。而社会性经验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进行传递,而宗教所维系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个体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第三方支持系统,利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能量的关系,去推动和感化。
1.1.2、从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的角度分析
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角度出发,个体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代表着个体的一种水平,而在他人帮助下却也不能完成的任务,代表着另外一种水平。而在这中间,那种在他人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水平,便是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宗教在“个体可以完成的任务水平”与“个体在他人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水平”中间,扮演着一个支架作用。通过宗教的帮忙,促进个体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1.2宗教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作用之人们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2.1、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该阶段的发展冲突与发展任务,个体的心理发展,其实就是在解决和实现一个个心理冲突的过程中实现。在出生到18个月时,是个人的信任品质、内心安全感的培养,18个月到3岁是自主感的培养,3岁到6岁是主动独立的培养。
但在现实中,往往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是欠缺或者不良的。在个体性格的形成阶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良好照顾和帮助。而6岁之前的发展危机的滞后解决,往往又会影响个体随后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部分个体由于3到6岁,并没有得到父母或者教师的正面鼓励,而遇事容易退缩、压抑、被动且内疚。这种性格,其实是个体内心个性化被压抑的状态。这样的内心冲突,会造成个体内心的不适感积累。
宗教的作用,对此进行了弥补。通过信仰的引托,给予个体积极心理的暗示与指引,塑造希望,提高个体的心理能量。在与其他宗教个体,比如教父修女的交往中,退回到年少事期的心理状态,内心是坦诚且充满信任、开放且愿意接受的状态,通过他们的关爱与点拨,一点点地进行自我伤口愈合。逐步地反思过往的哪些事件,所造成的创伤,影响自己的内心。哪些想法一直只是自己的内心的投射?哪些做法一直是个体的死循环?
比如情绪ABC理论,其实就是在宗教开导中,常常见到的。教父们会逐步的开导人们,去反思,其实并不是事情本身影响了自己,而是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也许存在“过于绝对化”、“以偏概全”、“过于悲观化”等。
2、宗教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作用之团体辅导治疗
根据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可以将团体辅导治疗的疗效体验,分为希望重塑、普通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宣泄、存在意识因子这十一个主要的要素。
而优秀的宗教团体,其实就发挥着这种角色。在共同虔诚信仰的凝聚和指引下,人与人之间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为参与其中的人们,提供团体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在团体动力的效能下,提高个体的效能感,给人以力量和希望。为那些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在人际之间感到深深疏离感或者拥有难以启齿秘密的人,创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普同感,分享个体内心最深层的焦虑,促使其得到合理宣泄,获得接纳感。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传递个体的信息,提供相互支持,同时也传递一些认知理念,改变其病理性思维,或者提供一系列的直接忠告,帮助个体得到关于达到目标的可供选择性建议。通过长期的互动,会使个体提高自我的社交技巧,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
宗教团体就是社会的缩影,个体会逐渐地表露他们所惯有的日常人际关系。在宗教利他主义的鼓励下,纠正扭曲的人际关系,修复既往经历中的创伤性影响,获得新的成长领悟和现实健康的情感体验。
3、宗教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之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的发展
自我意识包括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两个方面,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宗教交往中,个体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以更加清晰且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获得明朗,从而更加自觉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发展和心理活动。
而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的一种信念,贯穿于持续的自我评价中。个体比较容易获得具有情境特殊性的独特的自我概念,但通过宗教,可以更好地整合自我,获得同一性。
自尊心的满足建立于重要感、胜任感和力量感之上,在宗教中,个体可以更好的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在宗教事务的处理中,获得自我满足。
参考文献:
1、刘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美】Irvin D.Yalom, 【加】Molyn Leszcz著,李敏 李鸣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美】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著,邹泓译,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美】Barbara Labovitz Boik& E.Anna Goodwin著,田宝伟译,沙游治疗--心理咨询师实践手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