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动起来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第22期   作者: 李俊霞 袁爱娟 宋美娟
[导读]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
        李俊霞  袁爱娟  宋美娟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朱里小学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所以,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二、活动前,创设活动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是一个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活动。 在活动前,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 利用学生熟知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活动空间。
        三、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并且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游玩家乡的“石门湖”,“石门湖”的水声、鸟鸣声、孩子们的欢呼声,奏出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之声”,孩子们戏水游乐,尽情的领悟大自然的美,孩子们已完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在《让鸡蛋浮起来》的实践活动中,我组织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手自我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把鸡蛋放入水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2.往水里加糖、小石子、沙鸡蛋会不会浮起来?3.加上盐以后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学生积极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将研究结果归类,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观察、调查、访问、实验、制作??事实证明,活动中采用了这些方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了,而且活动的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地活动起来。   
        五、活动后,做全面的评价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需要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便于后来更 好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总结的同时就会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于改进 的地方;及时的评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在评 价的同时就能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教学生活中,很多老师往往有 头无尾,久而久之,孩子们缺少被肯定被赏识的情感需要,在继续开展活动的时 候,注定会出现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何让学生持久的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就需 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评价。每开展一次,就需要有一次总价和评价,经过这样 不断的强化训练, 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就让综合实践活动永保她特有的魅力,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放光彩!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