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第22期   作者:侯燕妍
[导读]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机融合,因此如何加强创设情境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就成为了教师们目前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侯燕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惠风书院 315100
        摘要: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巧妙连接,将课堂教学场景和生活场景进行重叠,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目的,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能获得更为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对比之下,创设情境法的优势更为明显,传统数学教学对于教师主体地位的强调导致了数学教学流程的僵化和单一化,学生在无法激发自我驱动力的情况下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而创设情境则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支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机融合,因此如何加强创设情境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就成为了教师们目前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创设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讲授法和示范模仿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简单反馈,实现数学知识最直接的传输,而模仿示范法则主要应用数学解题思路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简单直接,但是从新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这两种教学方法完全固化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较为直接的教学反馈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很有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创设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创设情境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区别于讲授法和示范模仿等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加工,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点总是以简单凝练的方式进行展示,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略有难度,而在创设情境法的二次加工下,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铺垫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数学知识更为形象化、趣味化和生动化,而小学生正处在探索世界和发现世界的生长发育期,在抽象思维的逻辑能力上仍有欠缺,但对于情感上的认知却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因此创设情境法便是利用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知,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感性的数学情境融为一体,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一方面能够更容易的去感受书本知识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在自我驱动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而从整个教育环境上来看,创设情境法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大势所趋,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应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并在短期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便会极大幅度的压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以教师的大篇幅的讲授取而代之,这种简单之间的教学方法虽然适用于应试教育模式,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反而影响了学生未来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创设情境法对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需要加强使用的深度[1]。
二、创设情境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小学生具有对任何事物都十分好奇的天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激发他们的学习驱动力,质疑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虽然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在质疑问题的难度上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设计,对于过于简单的质疑学生只需要翻看书本便能找到答案,缺乏挑战性,一旦学生找到了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案,教师的质疑便失去了教学价值,学生也会失去找到问题答案的兴趣,而过难的问题则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为难情绪,一方面很容易打断教师正常的教学节奏,影响数学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气馁,更加没有动力完成后续的数学学习任务,因此在质疑问题上,教师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设计质疑的过程中更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例如在可以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解被3整除的概念,并根据这一概念举出例子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教学开始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枚举可以被3整除的数,在经过大量的举例之后为了能够启发学生,教师此时便可以开始质疑:若是将举例的这些数的个位进行交换,交换之后的结果还能被3整除吗?通过这种启发性质的质疑,一方面,这一问题的难度较为适中,在课堂上不论是数学基础较差还是较好的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参与到这一质疑的讨论中来,另一方面,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对每个举例的数进行验证并在验证的过程中找出相应的规律,具有较大的工作量,课堂氛围便能在验证的过程中逐渐高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而在经过验证之后,学生便会发现交换之后的数依然能够被3整除,此时教师可以抛出质疑,是否所有3的倍数在经过个位交换之后还能被3整除?这就将一个偶然的数学现象逐渐引导向一个完整的数学规律,学生在验证和思考的过程中也能被教师的质疑所启发,最终发现被3整除的数的具体特征和相关规律[2]。
(二)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数学教师的任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与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小组讨论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教师会将教学的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对书本知识点的深刻理解,而教师在小组讨论中只需要起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即可,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以及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常规图形与上述图形之间的异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在小组讨论中不同的学生对于讨论课题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因此讨论过程中意见的交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避免思维僵化,学会从其他视角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建立立体化的数学学习思维体系,另一方面,小组讨论有效避免了教师主导课堂带来的严肃感,学生表达的观点更多的来自于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思考,因此会建立起更为亲切的教学情境,学生之间的互动越为密切,创设的教学情境就越生动形象,并且能以潜意识的形式贯穿整个小组讨论的过程[3]。
(三)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探索
        数学活动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圆柱体、正方形等物体的认识教学中,单纯的抽象图形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寻找具有圆柱体和正方形形状的物体,并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带上讲台,通过这种数学活动,教学场景便从教室转移到了生活中,这种转移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情境创设,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也会不断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学生找齐了具有圆柱体和正方形特征的生活物品之后,课堂上生活物品的出现也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情境上的搭建,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更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现圆柱体和正方形的性质和规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总结: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法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性带来的弊端,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最终获得数学学习上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创设情境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盛桂芳.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389-00389.
[2]朱淑娟.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 教育, 2017(2):00075-00075.
[3]吴晓玲. 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法运用探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000(004):19-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