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县域生态治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朱维香
[导读] 摘要:县一级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单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枢纽环节。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省东阳市  322100
        摘要:县一级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单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枢纽环节。通过剖析东阳县域生态治理的现状与困境,探索具有地域特色、个性鲜明的生态治理路径,实现推进新时代城镇全新建设,并带城乡融合振兴工作全面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模式,为其它县市绿色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县域生态治理
        县一级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单元,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枢纽环节,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及解决生态环境发展失衡问题的有效载体,所以从县域层面来推进生态建设及治理,既可行又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东阳县域发展概况
        东阳县位处于浙江省中部,并于1988年建县,其县域面积近1800平方千米,同时共设六个街道、十一个镇及一个乡组成,现有人口约为八十四万,增长率为3.51‰。是省第一批小康县市,国家经济百强县市。
        1.1县域资源基础
        东阳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且是典型的三山夹两盆地带,所以其整体可以分为南乡与北乡。在一定程度上讲,其自身有着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与河流资源。
        东阳县的人文资源以文物保护单位、生态农业、影视基地为主,且自身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其境内拥有国家级旅游区五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三十多处,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多家。
        1.2县域经济实力
        东阳市坚持绿色发展,优化城乡发展布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生产总值63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5181元,比2018年增加5.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7:44.3:52.9,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国家经济百强县的第64位,而且城乡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中已经实现了1.7:1。虽然乡村收入比城镇略低一些,但是其总体经济强度已经获得了全面性的提升。
        2019年新增数字化车间四个、上云企业七百多家,“浙江制造”标准十二个。全年举办各类会展近30个,成交总额31.2亿,并在19年实现营业收入280亿余元、税费近28亿。
        1.3东阳县域一体化发展现状
        新型城镇建设方面,启动编制城、镇、村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横店镇获得“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镇,城东街道获评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贡献集体奖,且特色小镇也已实现建设目标,2019年城镇化水平为65.8%。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已经实现了发展建设文明单位,并通过开展特色村来实现提高其商业化发展趋势。其中电商专业村6个、民宿集聚村2个。在深化“十美村十差村”的评比中,19年获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2个、省级“最美田园”1个,花园村为全国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
        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主要实现的是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工作的全面落实。2019年创建省级“美丽河湖”1个,省最美绿道1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 15 个、村庄 16 个,且获得省级森林城市、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各1个,2016 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
        2县域生态治理的困境
        2.1区域空间有待持续优化
        域内生态用地占比为 62.25%,与宜居城市的理论生态用地水平66.7%有一定差距。部分重要生态区块间缺乏生态廊道,各生态系统连通性有所欠缺。
        2.2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困境
        布局欠合理,总体较离散,生产用地与生活、生态用地交错分布,缺乏必要的生态安全隔离。产业整体结构性不太科学,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经济生态化道路任重道远。
        2.3制度体系尚不够健全
        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体系及问责制度有待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仍存在问题。同时,生态补偿工作缺乏技术支持,且环境保护政策的力度仍需加强。
        2.4生态文化未全面弘扬
        存在重整治轻预防,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局面,教育宣传内容及覆盖面不够。
        2.5公众满意度有待提高
        在17年的环境公众质量评审工作中,东阳市生态环境质量总得分近76分,位居全省第59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其公众满意度仍需有待提高。
        3县域生态治理的对策及路径
        3.1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制度
        在传统考核机制中无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在当前阶段需建立出以区域经济为主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并将生态指标列入政绩考核中,这样才能够确保通过责任制度的有效建立来实现将生态治理实绩作为政绩、奖惩评价的依据,健全绿色行政制度。
        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注重全过程监管,拓展公众参与生态治理渠道,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生态监督机制,完善生态监管制度。
        创新绿色经营管理模式,推进政府的绿色管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并实现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这样,通过将违反环保法信用评价等级的企业纳入征信档案就能够健全经济激励及补偿制度,培育第三方治理与评估制度,健全生态保障制度。


        3.2构筑歌山画水的生态环境
        在综合整治大气环境方面,首先优化当前的能源结构,推行以天然气、太阳能为主的优质能源,并实现多元化的全面供应。加强源头监控,严格工业废气清洁排放标准。加快发展低碳产业,提高废气治理水平。
        持之以恒推进“污水共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建设,控制工业废水污染的源头,再强化农业农村水污染的有效防治,并对饮用水源进行全面保护,实施生态廊道建设,深入实施碧水行动。
        优化县域用地布局,推进产业、住宅、人口向集聚区统一管理,着力落实净土行动。这样通过全面推进清废行动,就能实现对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探索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推进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治理,加强森林安全预警体系建设
        3.3构建安全稳定的生态空间
        在空间上强调市域中央区域生态空间的预留和保护,突出东阳主城区和横店城区及外围城镇群的整体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全新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
        北面东阳主城区及南面横店城区之间建设的绿色生态空间,其自身承载着影视、影视产业、旅游功能及环境保护功能,是整个市域的绿色生态核心区域。中央绿核作为“双城”间生态过度严格保护,强调与义乌生态空间的对接。在生态和谐的前提下,积极融入旅游、影视、休闲活动及养老养生等多种功能,促进生态空间的多样化利用,同时增加“双城”在功能上的相互关系,促进“双城”之间的有机融合。
        东阳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总体定位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将东阳市全域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区、自然生态红线区等环境功能区,并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
        3.4打造集约低碳的生态经济
        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并加大品牌建立,从而形成地方农业特色产业。以“互联网+”为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经营信息化,建设农业技术创新及示范中心,培育引领型经营体。促进农旅融合,拓展 “三生”功能,以农民合作经济形式,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扩规模,提质量,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乡村游、采摘园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拓展现代化生态农业。
        积极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构建“三区”平台,并因地制宜地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避免市域产业同质化。打造南乡、北乡二大产业带,从而加快发展镇域特色经济。同时,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并培育新兴产业才能够实现推动其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引导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转型,促进机械换数码、人工换智能,创新管理方式,力推循环型生态工业。
        有效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以群体产业为主,打造检测、培训、研发、中介、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够应用互联网+模式来促进其整体的发展更具融合性。
        3.5建设宜居适度的生态生活
        完善东阳江、南江、白溪等河流防护林带建设,构建城市绿廊生态系统。以城市设施、建筑为载体,开展立体绿化。构建科学绿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设以游园为主的街头景点来开展绿地系统的建设,这样通过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就能够实现建设出适用于本地区发展的生态生活。
        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构建结构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绿色交通。同时,强化周边网络服务建设,并对医疗系统进行一体化管理,这样通过完善公共文化、卫生设施的有效建设,就能够打造出适用于全民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广能够体现东阳市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以打造新社区、改造旧社区为原则,强化物业管理,完善小区配套服务。加强生态理念的宣传,创建生态低碳社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3.6弘扬绿色文明的生态文化
        政府层面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开通新型媒介宣传渠道,创建东阳市生态文明网络平台,并加大对环保公益活动的有效宣传,这样通过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基地,也能够有效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的实际效率。
        围绕着四条近江廊道打造出的滨江休闲步行街,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绿道、骑行道以及生态廊桥来实现将沿江流域的文旅项目、精品线、精品村等串联起来,形成沿江美丽经济走廊。同时,统筹推进美丽乡村项目的全面建设,并着力于打造全新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也能够实现将周边风景区进行串联,同时通过连片打造,也能将周边环境改造成共享田园、美丽田园,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使广大农村成为东阳生态文化发展的广阔平台。挖掘香榧文化、红曲酒文化、恐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增强生态文化发展的活力。
        着力发展东阳火腿、竹编、木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非遗发展的产业品牌;积极扶持发展东阳傀儡戏、东阳道情、蔡宅高跷等文化演艺产业,打造出富有东阳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做好“生态+”促产业。
        通过剖析东阳县域生态治理的现状与困境,探索具有地域特色、个性鲜明的生态治理路径,就能够实现推进全新城镇设施建设,并通过乡村振兴与城市融合工作的有效开展来真正做到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模式,为其他县市绿色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曹黎明.农业工程.2018(01)
        [2]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济源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李存贵.南方农业.2017(20)
        [3]解体与重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J].代高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9)
        [4]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宿州市光明村为例[J].郭有红,陈小芳.西部皮革.2017(08)
        [5]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滕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张文,李孝坤.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金华市社科联课题研究成果——“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县域生态治理研究-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YB2020134)”
        作者简介:朱维香(1975-),女(汉族),浙江省东阳市,本科 工程硕士 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程管理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