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孙罕膺
[导读] 内容提要: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是双向互动关系,城市文化建设不仅是优化人文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的举措,其基本价值向度必然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以人的素质提升为落脚点。
        中共绥化市委党校  黑龙江省绥化市  152000
        内容提要: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是双向互动关系,城市文化建设不仅是优化人文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的举措,其基本价值向度必然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以人的素质提升为落脚点。
        关键词:城市文化,人的发展,价值原则,以人为本
        城市文化直观的呈现就是城市有形和无形的环境。城市文化不仅包括自然地理、市容市貌、各项基础设施构成的物质环境;更包含各项政策、法规所塑造的制度环境,以及公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意识所决定的政务环境,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基本素质、精神风貌以及指导人们生活的价值原则所构成的“软环境”。事实上包含着是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三个层次,也构成了城市文化的综合内涵。目前,关于城市文化的很多理论是从“搞好城市文化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或者“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发展环境、具备战略意义”的角度阐述,如是论述必然得出结论:发展环境就是竞争力、城市文化就是城市发展的能力。这个高度无疑是“高屋建瓴”且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但笔者想补充的是:单纯从手段的角度论述城市文化的意义会激发地方政府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向度是:发展是为了人,或者说“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以人为本
        城市文化建设意在优化人文发展环境,一是优化城市作为主体的发展环境,二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看“城市的人文环境”建设,促进“城市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但是,“人的发展”居于优先地位。即,人本身就是目的,这是我们的政治伦理,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以人为本。而对于发展,我们知道“发展是人类为改善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状况而从事的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各种征象,它主要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人本身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进步”。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一条发展观的演进历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张是促进并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所以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它就是对“人”本身和“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的本质,是对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关注,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深切认同,对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的一种热切的理想追求。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关怀,又是一种情感的关怀;既是一种物质的关怀,又是一种精神的关怀;既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现实关怀,又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关怀;既是对符合当下的人性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重视,又是对适宜于人性发展的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关切。
        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政府,遵循“以人文本”的价值原则,就能在各种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作出最符合人民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的决策。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促进人的素质提升
        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其现实性上必然表现为:促进人的素质提升。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思想、修养、礼仪、文化、政治、体能、道德、教育等等。促进人的素质提升,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有三个落脚点。
        (一)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一个城市或社区的精神风貌,不仅仅体现在可见的街道、建筑等物质性载体上,恰恰是“人”真正展示着城市的风貌、社区的风采。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城市的名片。
        (二)提升道德修养。


        道德不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体会到美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文因素。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但道德教育更要注重人的精神本源性,“必须对我们行为的理由有所了解,尽可能清晰完整明了这些理由。这种自觉意识为我们的行为赋予了自主性,从此时起,公共良知要求所有真正的、完整的道德存在都具有这种自觉性。”3目前公民道德教育存在重于规范的传输、弱于本源性道德意识启发的问题,更存在着学校教育较强而家庭和社会教育偏弱、理论教育较强而实践教育偏弱、上层教育较强而基层教育偏弱、政府主导教育较强而群众自发教育偏弱等各种倾向。克服这些偏颇的倾向,有必要以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素质为指针,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重塑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以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增强亲和力,以公民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增强说服力,以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增强生命力。
        1、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此环节的关键是确立价值承担者、发挥党员干部和公众人物示范作用。
        2、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家风,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性。
        (1)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的本位是情感和伦理,但并不是每个家庭的成员都本然地懂得情感的真意、伦理的职责。提升每个家庭的和谐度、幸福指数,传统文化以其情感教育、伦理教育的本真性应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传统文化的实践,更多地体现在人的伦理生活的实践,所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方案要结合寻常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循序渐进地优化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使之与现当代这些普通大众的生命、生活相交融,提升他们的文化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并在伦理生活的实践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幸福感和心灵的澄明意向。
        (3)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孝道”的“仁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构成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故传统文化是培育人文情怀的文化资源。
        (4)就方式方法而言,可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培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学习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价值观念的作用。目前一些城市的基本做法有:推出《论语》金句公益广告、开设“流动道德讲堂”,电视台开设电视“经典频道”、“德善共此时”专题道德栏目,开办文化讲坛、“博闻书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很多地方开展“日行一善”等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等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三)提升职业素养。
        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有计划地进行员工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继续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因为“人”永远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扎实推进文明行业创建,各行业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要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规范“窗口”行业服务,推广优质规范服务。
        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但终极目的是为了“人”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建设“服务性政府”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以人为本”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一切为了人民”价值取向的体现。此处的“人民”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符号或政治概念,而是具体的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切为了人民”体现在每一项政策、制度的基本精神中、体现在每一次政府工作人员的具体服务中、体现在民生的每个细节中。
        参考文献:
        1.本文系教育部社会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20045)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2.王瑜,赵海月.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论证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关键概念[J].东南学术,(福州).2013,(1):28-33.
        3.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8).
        作者简介:
        孙罕膺(1972—),女,中共绥化市委党校,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