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境朗诵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刘广彤
[导读] 摘要:在舞台表演中,很多朗诵者会出现诸如语言模式化、肢体僵硬、肢体和情感无法相互配合、自由运用等问题,做不到“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要求。
        鸡西市群众艺术馆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摘要:在舞台表演中,很多朗诵者会出现诸如语言模式化、肢体僵硬、肢体和情感无法相互配合、自由运用等问题,做不到“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情境朗诵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规定情境;朗诵艺术;舞台构建;群众文化;辅导培训。
        一、“情境朗诵”的概念
        “情境朗诵”作为一门实验性的新课程,以朗诵的形式作为训练手段,侧重“情境”也就是规定情境的训练。每一篇朗诵稿件都有一个规定情境,包含了文章中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同时包括了文章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其创作意图等。在训练中,第一步要做的是案头工作,了解分析规定情境。只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这篇文章的情感来源,才能找到二度创作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大脑中对于规定情境有一个描绘。第二步就是要在舞台上构建规定情境,场景不需要多么复杂,但是一定要从大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提炼,呈现在舞台上的场景要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让大脑中虚拟的规定情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第三步就是在其中生活,熟悉规定情境,真正的感觉到规定情境就是自己的生活。通过文章感受自身在这个规定情境中合适的步伐、气息、眼神,最重要的是行动目的和情感支撑。在规定情境中生活,是为了找到角色的行动线,从而产生独特的内部规定情境,以便挖掘情境中的语言和语言中的行动性,了解文章中语言的情感来源和生活来源,对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眼都要挖掘它背后蕴含的情感和行动目的,真实的了解到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真正的做到言由心生,形成个性化语言,真正做到“触‘境’生情”。
        二、“情境朗诵”从何而来
        在群众文化活动和“结对子•种文化”下基层辅导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排练还是上台,甚至是在台下候场,很多朗诵者都会不同程度出现紧张的状态,导致出现语言模式化、肢体僵硬、肢体和情感无法相互配合等问题,做不到“真听、真看、真感受”,更谈不上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在笔者看来,可以运用相应的规定情境来给自己新的内心状态提供根据,通过系统训练,解决上述问题。从舞台表演的核心内容来分析,情境是各种动作及其心理内涵的客观推动力,①同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规定情境无处不在。朗诵作为一门语言表演艺术,也是表演专业一直在训练的,所以“情境朗诵”便应运而生。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定情境,在其中自如的生活、处理事物、与人交流并自然的流露情感,不会产生任何不自在的感觉,那为什么到了舞台上就会有肢体紧张、大脑空白这些情况出现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舞台与现实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演员必须要做到“当众孤独”。另外一方面,生活中可以自如的与人交流并且流露情感,那是因为生活中的规定情境我们一直都在感受,所有的人与事物都在脑海中、在心里有印象,顺其自然的就会产生反应,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规定情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舞台上的规定情境则不同。
        三、朗诵创作的前期准备
        1.对于文章的通读和熟读
        朗诵艺术的准备工作,主要分为几个环节,其中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朗诵者对于文章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除了新闻稿之外,无论任何一种题材,对全文的通读和熟读都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对于文章里的生僻字、较为模糊的措辞和片段,都需要对其进行标注,在此基础上,朗诵者还需要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生活经验,来诠释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这一环节需要朗诵者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和原文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朗诵者作为桥梁,衔接作者和观众。
        2.真情实感的灌输
        从朗诵的角度来讲,最为重要的效果在于“真诚”,而真诚最难能可贵的部分在于朗诵者的代入感。

只有朗诵者能够将自身的理解融入到文章当中,才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诠释,这种诠释不仅是一种对于文章内容的还原,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其本质就是将空间转换为时间的艺术形式。在此过程中,无论文章和故事的情节构建有多么精妙,最终都需要落实在朗诵者的语言表达上,因此,朗诵者需要能够结合自身艺术修养,为观众呈现出完整的作品思想内涵,让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作品和作者的艺术魅力。
        3.对于声音的处理
        通常来讲,朗诵需要使用普通话,当然也有很多朗诵者会根据作者的要求或者人物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方言。总体来讲,对朗诵者而言,要求其字正腔圆,具备良好的节奏和停顿,在语序方面,不仅需要让观众能够清晰的听到朗诵者的声音,还需要能够根据朗诵者语音语调的变化来感受其中情绪的变化。同时,朗诵者的音色也是朗诵环节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于朗诵者而言,极具魅力的嗓音能够直击观众的内心,有些朗诵者的音色是能够训练和优化的,但是同样有很多音色都是天生的,在某些特定的文章和环境中,能够呈现出具有特点的魅力来。
        四、“情境朗诵”的训练方法
        1.要了解、分析外部规定情境
        这其中包括了作者的生平经历,例如曾卓先生的作品《有赠》,不只是单单了解曾卓先生创作该作品阶段的生活工作经历,而更要了解曾卓先生整个人生的生平经历。运用外部规定情境这一概念对文章作者进行一个总体的把握,我们可以把作者的一生看成是一部“戏”,外部规定情境包含了作者整个人生的时代、社会大环境以及生活经历的变化;而文章是作者创作的,所以外部规定情境还包括作者在整个人生随着时代、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和思维变化。在对曾卓先生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再来分析内部规定情境,站在曾卓先生的角度来感受他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和文字史料对外部规定情境和内部规定情境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和想象,可让内心和情感先体验一下规定情境,感受寻找曾卓先生的创作来源,进而和曾卓先生产生情感共鸣。
        2.在舞台上构建具象化的规定情境
        案头工作完成之后,下一步就是构建舞台“规定情境”。构建情境并不是一定要在舞台上搭建起一个完全真实的生活环境,而是要通过之前大量的案头工作,通过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和曾卓先生的生活状况进行提炼,提炼出一个有标志性、有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具象的规定情境。
        3.注重语言和情感的结合
        朗诵的另外一个技巧在于朗诵者语言和情感的结合。众所周知,朗诵的过程中需要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并非是线性的,简单来说,观众无法接受长期的平铺直叙,也无法接受长时间的爆发式的情感高潮。可以说只有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其中的转折进行精准的勾画,才能够保障观众听到的声音,是“合适”的,在需要铺垫的时候,渲染情绪,在文章高潮的地方将情感爆发出来,这样才能够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同时这种转折的效果,还能够让朗诵者更好地将文字、语言和情感进行结合,并利用专业的技巧进行二次艺术创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呈现出朗诵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就需要在准备工作和表演技巧两个方面来进行提升。所以,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找到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才能彻底把自己的身体和情感投入舞台上的规定情境中,达到触“境”生情,才能完成自然、富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创作,才能在朗诵过程中为观众创造鲜明的画面感,提高朗诵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伍晓娟.浅谈对朗诵艺术的认识[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155+163.
        [2]李娟霞.谈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J].大众文艺,2011(18):119-120.
        [3]樊煜.论朗诵中的留白[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34(06):53-59.
        [4]顾永红.朗诵艺术在声乐、戏剧表演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20(0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