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着力点浅析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陈杏园
[导读] 摘要:高校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面对疫情,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以人为本、协调统一、减少影响”的基本原则,发挥思想导向和动员、信息收集和反馈、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等重要作用。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1500
        摘要:高校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面对疫情,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以人为本、协调统一、减少影响”的基本原则,发挥思想导向和动员、信息收集和反馈、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等重要作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沟通转化为线上引领,如何从“面对面”过渡为“线连线”,成为了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挑战。所以,本文提出疫情谣言治理的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可以坚定大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完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谣言;思政工作;高校
        一、疫情谣言的定义与特点
        1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内容
        无论造谣者怀有怎样的目的,谣言一旦在社会上扩散和传播,就会波及方方面面,造成社会秩序的失控。疫情谣言以疫情信息为基本内容,涵盖了各式各样的主题。从浙江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公布的辟谣数据库来看,2020年1月24月至3月5日该网站发布有关疫情的辟谣新闻总计1000余条,涉及政治谣言、恐怖谣言、犯罪谣言、食品药品谣言等各个领域。疫情谣言的内容涉及越广,其参与性、攻击力就越强,就更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失控。上述特点加速了疫情谣言的产生与裂变。如果任由其肆意传播,不及时进行预防、阻断、解散,就会放任恐慌蔓延,加大人与人的隔膜,打击战“疫”的信心,增加疫情的防控难度。
        2.具有更强的传播性
        谣言的发展传播要经历三个阶段:形成期、高潮期、衰退期 。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已经习惯把网络信息作为自身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而网络谣言也伴随着人的信息活动而不断产生并发展。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需要,“宅”成为了一种常态,足不出户的生活、学习、工作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网络进行信息交互。而疫情谣言以网络为媒体,大大缩短了从形成期到高潮期的过程,具有了更强的传播性。
        二、疫情谣言治理中高校思政工作遭遇的困境
        1.大学生对疫情谣言的辨识能力较弱
        造成大学生对疫情谣言辨识能力较弱的原因有二个。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三观尚未完全成型,事实分辨能力不强,极其容易受外界影响。网络舆论中,各类信息良莠杂陈、泥沙俱下,自控能力、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在思想上、价值取向上产生动摇 。另外,多数大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灾害教育,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既缺少防灾抗灾的基本知识,又缺乏危机意识和处置能力。辨识能力缺乏,就难以处理海量的疫情信息,识别其中的谣言,有些大学生不但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围观者,甚至成为了谣言的制造者。
        2.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了挑战
        与以往公共卫生事件相比,新冠肺炎疫情独特的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新的挑战。第一,时间上的特殊性。此次疫情爆发正值寒假期间,几乎所有的高校学生均滞留在家,随着疫情防控形式的不断变化,返校复学尚无确定时间表,学生课业学习受到极大影响。第二,空间上的特殊性。此次疫情涉及范围广,影响范围大,全国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防控需要人们居家隔离,避免外出,学生们既不能返校上课,也不能外出参加实习或者社会实践,求职就业遭受巨大影响。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难以适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沟通转化为线上引领,如何从“面对面”过渡为“线连线”,成为了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挑战。


        3.高校对疫情谣言的应对能力不足
        思政工作是人类战胜突发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但许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这一功能:许多高校的舆情应急机制不完善,疫情的突发性又要求高校迅速作出反应,导致谣言流行、舆论失控,直接影响思政工作的效果;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着“重事后轻事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把疫情防控工作仅仅作为上级布置的硬性任务,没有在传达上级精神、布置防控的过程中打消学生的恐惧和疑虑,真正为赢得战“疫”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凝聚积极的精神动力。
        三、疫情谣言治理的高校思政工作对策
        1.要加大疫情谣言的治理力度
        一要明确治理责任。疫情期间学生虽然不在学校,但是学校不能简单把责任推向家庭、社会,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遵守网络规范、确立文明上网意识。二要善用真相击溃谎言。加大对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浙江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等官方辟谣平台的宣传,建立疫情谣言数据库,鼓励学生求真务实,寻找真相粉碎谣言。三要精准打击。要跟踪热点、精准推送,及时公布权威信息,提高辟谣的效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远离谣言,增强学生对谣言的免疫能力。
        2.深入剖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不仅表现在对原有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破坏,同时也极大影响着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普通民众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方面指向政府能否快速有效的控制局面、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也指向自己在整个事件中能否得到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扶助,平安的度过疫情。应该说,普通民众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疫情处置的效率和成效,而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表现更是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时机,深入剖析事件深层次原因,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不断强化青年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青年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青年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群体的引领作用,从而增强社会公众的信心,加速事件解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突出教育重点和主题,拓展事件本身的教育功能,让青年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理性爱国教育,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空间。
        3.树立主人翁意识,传递正能量
        高校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当作思政工作的客体,要激励他们发扬主人翁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因疫情产生的负面情绪,倡导他们去感受那些逆行者、奉献者传递的正能量,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完成从抗击疫情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在“停课不停学”、学校延迟开学的情况下,解除大学生因疫情期间的“非常态”产生的种种困惑,转变个别学生“肥宅”“废宅”的消怠状态,投入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4.营造化人环境,提升学生体验
        校园文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根据此次战“疫”中展现出来的我国制度的优势、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担当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精神力量和涌现的典型案例感人事迹,塑造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校园可视文化,组织与中国战疫故事有机结合的学生社团活动、宣传栏、讲座、仪式化教育、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抗击疫情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网站、公众号平台等开辟感人事迹、心理疏导、在线解惑等栏目,定期不定期推送与学校文化、育人目标相吻合的文章、视频,从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层面强化以文化人、以“疫”育人的氛围,把“四个自信”内容融入到鲜活的抗“疫”思政实践大课中,提升学生校园内育人环境的体验,从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通过战“疫”这本活教材,善于在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寻找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化危为机,明晰自信意识培养机理,明确自信意识培育路径,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因此,面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高校急需探索更多有效路径提升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Z].2003-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