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的“微”生活逻辑微文化育人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陈杏园
[导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逐渐接触到微生活这一新型理念。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1500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逐渐接触到微生活这一新型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微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高校院校中得到了一定的普及运用,并且取得的教学效果较为突出。微文化灵活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将线上线下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全面育人。通过对缺乏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日益同质化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其后立足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第三课堂的价值作用,将理论、实践、顶岗实习进行充分融合,以此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微”生活、微文化育人的路径思考,最后通过对思政平等话语的有效把握、教学情景及生活语境的创新建设、教学理念的开放式发展等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微”文化育人的策略及措施,希望以此充分发挥微文化的教育价值,推动高校院校思政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微生活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手段。当前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化、教学模式日益同质化、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与实践生活相互脱离,整体教育效果不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对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要求等问题。
        1.缺乏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通常是通过公共课程的方式实施推进的。而对于公共课程而言,仅仅是在课堂中进行面授式理论学习即可,在期末考试中则通过纸质试卷或是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评价。这样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削弱了学生对其的兴趣,也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未达到预期效果。
        2.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高校院校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由于综合能力不足,学习经验不够,在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存在认识不清、理解狭隘等现象。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政教师的教学难度,理论知识过于形式化制度化,本身对学生来讲是枯燥的。
        3.教学模式日益同质化
        同质化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微观层面看,教学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两重属性。这种为了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稳定教学结构与教学程序偏离了正常发展轨迹,人为地割裂理论和实践属性,形成趋同。高校思政教育的同质化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通过强化集体性教学形成缄默共循“以知识目标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客观性,而忽略学生主体;以“重分轻能”为表征的“传授-接受”式教学行为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微”生活、微文化育人的路径思考
        1.有效利用“第一课堂”开展理论教学
        在开展微生活化教学模式时,我们应当将理论课作为第一课堂。一方面,从一定意义上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纯理论式的、死记硬背式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形式,学习当前社会中先进的、积极的教学理念,对思想政治进行重新定位,并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步骤,以此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改革。当代大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微文化的渗透使其开始主动接触文化理念,此时教师将正面的、积极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有针对性的融入教学过程中,就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互动学习法、情景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找到学生的有效切入点,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以此创设微生活情景。


        2.运用“第三课堂”实现学以致用
        思政教育的第三课堂从本质上来讲,应当是基于微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现实的体现,其是大多数学生最为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具体而言,高校院校可以通过微媒体的创设,在网络中建立起相关的信息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中直接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传统的“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互动式、对话式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思政教学的主题,从而理性思考,产生情感共鸣,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念。另外,高校院校应当对思政教学的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统筹,积极开展一系列类似于网络文化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将院校中及网络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其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深度协作,共同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微”文化育人的策略及措施
        1.正确把握思政教学的平等话语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微媒体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当前社会中的实施热点和新闻焦点的分析讨论进行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并且表达出自身的独到看法,体现出自身人格的独立性。在这样的过程中,思政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学生的个性特征,认可学生的人格,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在微文化的背景下,思政的话语权却逐渐被弱化,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其主体性,使用学生所容易接受的微话语及微生活技巧,建立起平等的沟通渠道。
        2.积极创建微文化教学情景及生活语境
        在思政教育的实践开展过程中,高校院校应当遵循生活化的基本教学原则,搭建起相应的教学场景及生活化的语境。微文化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搭建起平等互助信息及思想交流通道。基于此,院校应当立足于时政教育的目标任务,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心理变化,学习学生所感兴趣的交流方式、语言表达形式、逻辑思维等,充分体现出交流过程中话语的包容性,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氛围。
        3.树立开放式的思政创新教学理念
        针对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我们可以基于内容、形式、路径三个层次进行深入分析。第一,基于内容的创新应当明确微媒体的重要媒介作用,对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进行融入,积极学习当前社会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思政主题进行提炼,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第二,基于形式的创新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微媒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将社会中一些微文化的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并且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第三,基于途径的创新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实现微文化育人。例如,运用微信公众号、晓黑板等App定期向学生推送社会热点新闻及思政相关视频图片等。通过以上策略措施,联动三方力量,共同推进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院校人才培养是国家的发展之术、立身之本。优秀的高校人才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技术技能,还需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有职业理想,有敢于承担的勇气。信息时代,“微文化”为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独立的思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载体。高校院校需准确把握“微文化”传播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动态的影响,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发挥高校院校校企合作的特点与平台优势,将“微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创新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郭涛.高校思政特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女性特色教育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2-44.
        [2]杨淑芳.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4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