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欣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涿州 072750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的专业定位上,基本以幼儿园教育为主,早期教育专业尚处于发展之中,即使部分院校开设了早期教育专业,其课程也更倾向于教育,缺乏孕婴保健和科学养育等内容,这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高职高专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高专;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早期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人们逐渐意识到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目前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制约早期教育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脉络,并厘清目前我国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这既是新时代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面临的现实命题,也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议题。
一、政策背景
发展婴幼儿托幼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01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政策支持、发展途径、部门职责等内容阐述了意见,并对婴幼儿托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理念与工作途径。一是从“早期教育”到“照护服务”,突出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概念。200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首次明确提出“发展0~3岁早期教育”,3岁以下儿童教育更多聚焦在“教育”上,而2019年《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照护服务”,已经跨越了“早期教育”的概念,将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定位于“照护服务”,内容包含了孕婴保健、科学养育、早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从婴幼儿负1岁到3岁,从生命周期起始的保健到孩子出生后的科学养育再到早期教育,突出了生命全周期的服务管理的概念,体现了十九大所提的“幼有所育”的思想。二是从“早期教育”到“照料服务”,突显3岁前婴幼儿托育工作的3大途径。3岁前婴幼儿与3岁后幼儿在教养教育上的差异是什么?如何更好体现各阶段的特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照料服务”的定位,并要求通过3大途径落实,即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二、教育实践与体验
教育实践是教师将教育理论知识通过临床实践见诸于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重构个体教育理论知识并将个体知识通过实践公众化的过程,在早期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过程中确立教育实践和体验的目标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事实上,专业的教师绝不是简单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要能够运用判断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教育情境中“当下”所需的“临床知识”。在具体的行为层面,早期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经历与体验。首先,要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结合相关课程学习,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观摩婴幼儿的生活照护和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了解婴幼儿教育的规范与过程。其次,要具有参与真实教育情境的经历与体验。第三,要具有反思教育活动的经历与体验。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者亦是教育反思者,要培养教师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敏感性和问题意识,并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能够尝试应用基本的方法对婴幼儿的发展进行合理解释,从而获得研究具体情境问题的经历与体验。
三、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目标体系
从现状分析中可看出早教机构更关注员工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必须准确定位,研判社会、企业及个人需求。
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一对早教机构的研究。早教机构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是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重要来源,培养学校和早教机构对职业岗位进行过程分析来确定符合社会要求的岗位标准。二对专家建议的研究。课程专家的建议可提供关于素质、能力、技能的具体的知识、态度和操作步骤,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确定的重要依据。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有效发展高职院校早期教育,核心是要重视早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符合学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专科层次三年制学生为主,专科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精准的早教课程内容。在确保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用人单位(早教机构)的需求,构建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基础,上岗实践能力为核心,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能力为方向,突出“重视基础、注重实践、落实实用”,最终实现“基础过硬、技能精湛和适应能力强”的培养目标,建立“校企深度融合、产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深入开发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开发技术路径
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具有自身独特性、完整性与科学性,必须要深入开发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的整个设计过程之中,职业院校应成立早期教育专业课程开发团队,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的发展为依据,深化课程内容开发,从而实现课程目标。根据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技术可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即: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行动领域;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模块化”作为一种技术开发、设计手段,早期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采用了模块化集成结构,使各部分功能更加明确,同时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此后模块化设计思想广泛应用到其他各个领域。模块化设计思想引入到课程领域,缩短了课程周期,提高了学习效率。课程动态开发有助于课程与多项能力间的相互关联,重点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早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专业发展和建设,这是各学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师资缺乏,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开设均存在问题,需要加强早期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以提高教学水平。首先,加强早期教育专业教师的培训,积极建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体系,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早教资质。其次,构建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制度,高校要主动与实习基地、亲子活动中心等早期教育机构进行协调,为专业课教师深入早期教育机构学习和研究早期教育的保教活动搭建起更流畅的平台,促使校企双向流动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完善聘任教师制度,积极聘请早期教育专业方向的兼职教师,聘请一线早期教育的优秀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
结束语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标准化得到了初步发展,但现有标准分类较为零散表面,缺乏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早教托育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需要加快推进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与此同时,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团体标准作为提升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推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现阶段数量还比较少,需要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和市场活力,加快团体标准的培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子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素养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9(14):56-67+80.
[2]王颂,孙锦锦.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智库时代,2019(25):71-72.
[3]王小彤.高职院校对0~3岁早期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构想[J].职业,2019(15):76-77.
[4]殷波.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9,11(03):66-70.
[5]殷波,程跃文,杨季兵.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分析——以安徽省四所高校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0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