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0期   作者:史辉美
[导读]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完善及健全自身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自身对于积极心理认知不重视,再加上教师及家长的忽视,从而导致了有些初中生患上了心理疾病
        史辉美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五华中学   514471
        摘要: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完善及健全自身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自身对于积极心理认知不重视,再加上教师及家长的忽视,从而导致了有些初中生患上了心理疾病。所以初中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注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视学生情绪控制及积极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意识,与学生一起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教学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
        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视,大多数的人们认为初中生心理发育比较健全,可以对自身产生的不良情绪自我消化。但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完善及健全自身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自身对于心理认知不重视,再加上教师及家长的忽视,从而导致了有些初中生患上了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初中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注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当将其作为教师工作的工作重点,时刻留意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步骤解析。
        1.重视学生情绪控制及积极心理教育
        在中考的巨大压力下,学生们长期处在紧张的心理环境中。并且,由于部分学生被多种不良情绪(如自卑、焦虑以及忧郁等)所困扰,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逐步失去信心和进取心,导致了休学、退学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对学生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未来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就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来关爱学生,凡事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要认真开导,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情绪,从而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教师要从改变自己的上课氛围入手,只有课堂氛围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们的心理变得活泼开朗。若是上课一味地强调严肃,脸一直板着,只是在不断的强调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就会越来越大,更别说在遇到一些影响情绪的事情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了。所以,教师应多在课余时间或者茶余饭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校也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们身心的课外活动,例如踏青、植树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有力保障。面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需要多多留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对学习及生活的热情得到激发,使学生有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解决不良情绪,奠定学生健康积极心理的良好基础。
        2.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意识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多种社会压力与工作挫折接踵而来,但是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佳,就会致使学生一蹶不振,被社会的发展所抛弃。因此,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适当制造一些班级内适当的竞争机会。例如,可以采取班长轮换制,让学生们竞争上岗,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心理上也就变得积极向上、活泼开朗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对于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三方面束缚常常有逆反心理,这是初中生在这个年龄的心理特点,他们渴望早日摆脱束缚,尽早踏入社会,甚至有学生因此退学提早进入社会,结果受尽挫折后想回到学校但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最后只能碌碌无为一生。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竞争意识,而不是被动的服从教师的命令,为了完成任务而假装出来有竞争的想法。不但要培养竞争意识,还要培养他们竞争的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只有竞争意识强大和竞争方法得当,才能在社会立稳脚跟,从而承担起社会残酷的竞争压力。
        3.创设积极班级文化,陶冶学生高雅情操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是学生们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环境,同时也是学生们心灵的归宿地,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在班级内学习的同学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在班级中要创造出积极的班级文化,首先体现在视觉层面的物质文化,充分利用图书角、展示栏等,以熏陶、浸润,加以体验、感悟,真正的做到让班级中的每一处都充满着教育意义,争取做到温馨优雅而不是那么的花哨,创造出一种能够促进人不断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们在潜意识中去自发的学习,利用周围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要以制度文化作为保障,建立积极可行、易于操作的班级制度,深化制度的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用制度来指导、规范学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上,初中生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逻辑思维清晰,对待自尊心看的非常重。教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对学生采取粗暴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语气平和、态度善意的委婉指出学生在某件事的不对或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教师应该将学生看成自己平等的朋友,在平时多与他们进行交心,从而使学生们愿意将自己的烦恼讲给教师。教师们也应在这时帮他们出出主意,促使他们用健康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困扰。只有教师用尽心力去帮助和爱护自己的学生,学生们才会真正做到“尊师重道”这四个字。教师们对于进步较慢的同学,应该经常与他们溝通并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苦恼,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制订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还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心,从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5.总结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们在进行心理品质培养时要注意区分他们的心理问题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运用不同的解决办法。只要教师们坚持“平等、用心”的原则,再与学生们在课外时间经常进行沟通,就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解决并调整他们低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重拾积极向上的勇气。在教师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将他们培养成为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德宏.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
        [2]卫萍,陈雪梅.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65-69.
        
        该文系梅州市哲学科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课题《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