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莉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67000
[摘要] 观察能力是写作者必备的最基础的能力,而写作能力则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写作能力是观察能力的提升。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观察、写作,三者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读书 观察 写作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读,没有观察反思,不记录自己的感受,终究也是认字而已。作文训练不能盲从,也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哗众取宠,应该找准切入点,从兴趣入手;结合书本知识,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利用生活的点滴感化和触动,来调动学生的写作意识,从而摆脱闭门造车式的训练模式,使训练形式多样化。归纳起来,作文训练大致有观察训练、仿写训练、口头作文训练和书面作文训练等四类方式。而观察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基础。学生的作文是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认知世界在头脑中的综合产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作文的内容、命意和构思的深度。因而,观察训练是作文的基础训练,是写作训练的重中之重。
观察能力有别于察看,它是对艺术的一种鉴赏能力,在欣赏中发现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美,在借鉴中抒发自己独到的情。充分利用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写作,通过平时写作教学观察及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问题,采用“从读书着手——观察反思——独立创作”的写作训练方法,突破心理障碍,形成一个由“不会阅读——不会观察——不会写作”到“我会阅读——我会观察——观察的好——写的好”的良好的写作过程。
1.观察与读书二者相得益彰。在书本中观察,在观察中品味。“读什么,怎么读”是一门学问。其实读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观察,因为生活并不等于文章和作品,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要让学生由浅入深,找到生活与作品的切入点,达成共鸣,他才有兴趣阅读。观察生活也不能代替写作,如果不加修饰,平铺直叙,文章自然如同白开水一般无趣。要使生活的内容变成妙文,就要勤奋读书。读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加以修饰的成分,品析修饰成分的妙处,比较有无修饰的区别。掌握了这个写作技巧,用前人的成功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写作,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请看《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描写,简简单单几句话,作者巧妙地利用方位名词,将木兰紧张有序的采购情形跃然纸上。贾谊的《过秦论》中说:“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同样采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名词,却有序的写出了先秦一统天下的强大之势锐不可当。结合两篇文章,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观察捕捉到这一特点,便会利用这一特点轻而易举的写出自己的认知。
而这个认知便是“读书·观察·作文”三者相辅相成关系的有力凭证。
2.在读书中观察,在观察中反思,最要紧的是必须深思独创。“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两个成语看似矛盾,实质上却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读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和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学生才能全面的了解学习方法的正确运用。如果断章取义,就会弄错学习方法。这就如同写作中的议论,立意角度不同,阐发观点的角度就不同;说理的侧重点就不同,所举事例就不同;议论的力度自然也不同,达到的效果自然不同。但是只要能够旁证博引,自圆其说,论证也会站的住脚跟,也不失为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个拟人手法的运用,便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独特的氛围中,让人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妙不可言的自然美。整篇文章集描写、抒情、说理于一体,向人们展示了日本文学“物哀”与“风雅”的传统。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在读书中观察体会,自然就会明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道理。
3.在阅读中观察,由此及彼,才能拓宽写作思路。反之,观察的结果是走马观花,照葫芦画瓢。如果说学习了《离太阳最近的树》《幽径悲剧》《窗前的树》,学生只知道三篇文章讲的都是树,那就说明他们没有认真读书,仔细观察。但凡认真阅读、细心观察的学生不难发现:《离太阳最近的树》以“生命关怀”为主题,歌颂文章的“主人公”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的同时道出了人类的愚昧与无知;《幽径悲剧》通过幽径旁的一棵紫藤萝不幸被砍,呼吁人们尊重自然、欣赏自然;《窗前的树》则以和睦相处的态度与树为邻,用欣赏的眼光审视树,让人与树之间就形成了和谐共处的意趣。三篇文章的共赏让学生深刻的感知到人的素质再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改变,眼前一片光明名。生活中虽有悲苦、有遗憾,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这种认知,这种思想,正是作文中不可缺少的正能量。
4.在观察读书中换位思考,做到高瞻远瞩,见解深刻。《像山那样思考》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一篇发人深省的随笔。通过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揭示了人类的愚蠢行为所造成的巨大的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所作所为,联系现实状况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他们会非常深刻的做到由此及彼,换位思考,明白人类绝不可以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要像山那样”站得高看得远,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当他们在遇到环保这一类话题作文时,就会写出较为深刻的见解。此外,我们都知晓“诗王”白居易创作诗歌的小故事。白居易每次创作完诗歌,都要拿给一位老婆婆品读,只有老婆婆认可了,他才觉得这个作品写的成功。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与读者产生共鸣。读者喜欢阅读,不仅是喜欢他的文字,更喜欢文字中传达出的信息,它可能是一种情感,抑或是一种知识,也可能是一种道理。这个信息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纽带,让二者通过阅读与观察做到彼此相通,难怪“书圣”王羲之会在《兰亭集序》中写道“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于感于斯文”。
总之,指导学生作文,就像写诗一样,“功夫在诗外”。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勤奋读书,在勤奋读书中观察生活,在积累材料、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认真作文,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必将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