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阳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高职学生作为我国“五位一体”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生态保护意识较低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严重制约着高职学生这一重要“五位一体”建设发展主体力量与作用的发挥;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从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入手,探索构建新型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是重要与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学生 生态保护意识 养成教育 模式 构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学生群体之一,占据了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水平直接影响其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服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的劳动者,关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发展。实践研究表明,在高职学生服务上述“五位一体”建设发展中,生态文明水平偏低是重要短板之一,尤其是高职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而在众多影响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水平的因素中,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缺乏是一个主要因素,要想改变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教育,以及彻底解决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中的问题,探索构建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新模式是重要与有效途径之一。鉴于构建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新模式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对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的理解,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
(一)将中华文明作为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的根基
生态环境保护本质上是重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在我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中已早有论述,特别是古代先贤们早已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共识,即“和谐共处”,也由此形成了我国的生态伦理观念和教育观念,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与价值核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比如,《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学说的代表孔子就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在生存关系上的“统一”,道家学说的代表庄子则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万事万物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依自然规律办事,即凡事应该主动顺应自然法则而不是违背自然法则,最终达到“物我合一”境界,而另一非我国土生土长但却对我国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佛教,则直接用“众生平等”理念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述列举出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是我们开展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可以利用的重要素材,或者说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构建新型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的重要根基。
(二)将课程建设作为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的核心
就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水平偏低问题而言,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无专门生态教育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开设专门的生态教育课程或者普及式的开展生态教育公共课,是高职教育一项紧迫而且重要的任务。
我们可以尝试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致力于新型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首先,在课程设置形式上,尝试以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等形式逐步实现生态教育课程的普及;其次,关于课程教材选用,要求内容应该有时代性,优先考虑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这主要考虑到新开设课程内容应该浅显易懂、操作方便及快速实可行;第三,在课程教学方式上,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行为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创新创造,打造高能高效课堂;第四,发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完备,其承担着对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重任,与生态保护相关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可以很好的与之契合。
(三)依托环境文化建设构建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
校园生态环境与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具有不可替代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该更好发挥上述影响积极方面的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氛围,发挥这一氛围的“积极影响”,达到促进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目的。关于高职院校良好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打造,可以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入手;在硬件建设上,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应该更多的从丰富花、草、树、木等植被、植物种类,从对植被、植物的日常管理维护上,最大限度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植被、植物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鸟语花香”的健康生态环境中,切实体会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在软件建设上,更以更多的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展板等校园文化载体,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自身做起更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节日里集中开展相关活动,如知识竞赛、专题展览、专家讲座等,借“软文化”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发挥实践锻炼在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中的作用
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体验性特点,即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起来的,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够将生态保护意识真正落实处及发挥实际作用,因此,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模式中决少不了实践锻炼这一重要方式或者说重要环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呢,可以考虑先以课程实践为出发点,即由教师专门组织学生到生态环境保护展览馆等实地进行参观,在节假日到街头、社区等开展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服务,甚至可以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课题开展专门调研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建议,等等;通过上述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首先能够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一个正确认识,再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真正使自己放低姿态为环境保护做些有价值的事情,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种切切实的行为,不只是一种观念、想法,需要我们真正的身体力行去做,这才是我们开展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的目的与归宿。
参考文献
[1]崔莉.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01).
[2]张波,张丽辉,莫金钢.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识的培育[J].管理观察,2020-05-30
[3]邵娜娜,呼和.新形势下高校“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
作者简介:李阳阳(1983- ),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 “关于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养成教育研究——以高职教育为例”(SYSK20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