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农业试验基地开展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第19期   作者:房庆合
[导读]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房庆合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人民政府,山东 淄博 256104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近些年,各高校围绕素质教育主题,展开了面向结果与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并重、一般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等诸多教学改革的探索。然而,对于实践性质教学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尤其对于实践性教学开展形式的研究相对薄弱。农业类高等院校中农学专业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领域相关的科学,其目的是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兼学术型的卓越农学人才,对于保障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受教学条件以及农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农学专业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延用传统的社会调查、参观实习等形式开展,而对于如何系统性进行农学实践方面的教学方法的探究常被忽视。本文通过阐述农学专业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性教学特征,探讨依托农业科研实验基地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以期为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业试验基地;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
        引言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后,部分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农村提供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契机。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带动了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
        1农业类高校农学专业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应用型为主、兼学术型的卓越农学人才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几乎成为唯一重点,这种模式尽管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农学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另外,农学专业课程中单纯理论知识的教学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特别在进行专业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教学中,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生产常识并不了解,因而加重了其对课程知识体系理解的困难程度。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专业背景,部分高校开设了综合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以此来强化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消化的情况。但该种实践教学往往滞后于理论教学,甚至与理论教学脱节,导致学生既有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造成理论知识空洞、复杂和难于理解的情况普遍发生,因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频频出现死记概念、理解不到位、分析不全面的现象。当然,有些高校在开设专业课程的时候也配套了相应的实验课时,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加强知识“学”与“用”的结合。但由于试验场地受限、学生出行不便和教学器材不易移动等困难,很多实验内容仅设置在实验室内,使学生实践教学受到了限制,难于及时跟近作物生产各个环节,由此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碎片化、不系统的严重后果。以理论联系实践并以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提升农学专业教学质量,需要重视将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优化措施分析
        2.1鉴定业务稳步发展
        一是鉴定范围不断扩大。全国鉴定机构发布的鉴定产品种类指南已经覆盖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的90%左右,鉴定业务加速向当前农业农村急需发展的领域延伸。二是鉴定业务量大幅增长。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渐落定,特别是新办法实施后,鉴定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鉴定任务量大幅增长。2019年,国家支持的推广鉴定(以下简称国推鉴定)项目完成1778项,比上年增长28.1%,各省实施的推广鉴定项目完成5063项,比上年增长16.2%。

三是鉴定发展重点突出。农机鉴定紧紧围绕当前农业、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明晰。2019年国推鉴定中撒肥机、喂料机等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猪养殖等设备的鉴定量达10%左右,以传统农机具为主的鉴定局面正在逐步被打破。
        2.2发展复合型农业
        在传统农业发展中,农产品销售模式较为陈旧,销售面也较窄,销售成本高,且经济效益较低。现如今新农业发展时代到来,“互联网+”技术将农业生产、销售、服务进行了有效结合、创新与完善,农业不仅仅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还衍生出了农业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新型领域。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还极大地降低了销售成本,使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农产品和地区文化得到有效推广与宣传,明显提升了地区以及产品的知名度,带动了地区农业旅游发展,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脚步。
        2.3利用“互联网+”直播技术教学
        农业种植人员的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尤其年纪较大的种植户对网站使用率较低,此种情况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进行教学,种植户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自行学习。直播教学受众比较广泛,教学中可以进行互动,在直播平台上可以收集到不同区域的技术信息,信息通过整合后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研究与拓展,利于多元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此外,通过直播平台的电商系统还能增加农产品与农业技术的销售渠道,例如化肥、农药、种子、农业技术等销售与推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技术推广的完美结合。
        2.4加大新型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应用力度
        新型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需要一段时间,为了加快推广力度且达到最佳的推广效果,需要从如下两方面加以努力。一是结合各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确定信息技术应用的步骤和过程,同时,各阶段应明确验收方案,便于及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问题和改进点,以增强试点地区试验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二是构建以政府农业部门、行业协会、农户和农民等为一体的共同体,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现状,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化过程中,各主体发挥各自力量和职能,整合资源的同时克服遇到的难题,以增强推广效果。
        结语
        科研试验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基地的科研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示范与推广,可培养其勤奋、朴实、严谨、创新的学习作风,树立学农、爱农、心系农村、献身农业的思想,提高其适应生产、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科研基地上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自我管理意识、自信心、责任感得到增强。同时,科研基地上开展研究性教学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复杂操作方法,而是探索新的最佳操作方案。学生在试验基地实践活动中与同龄人或者老师交流时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现自己才华;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畅所欲言,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利于提高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立红.“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分析[J].农家参谋,2019(6):35,45.
        [2]洪文杰.“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11):138-139.
        [3]李瑾,冯献,郭美荣,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2):194-202.
        [4]程海莲.“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新农业,2020(15):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