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
开封市委党校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 网络空间治理 建设
十九大把意识形态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放在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首要任务,就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看到“没有硝烟的战争”日趋激烈,思想领域的争锋以及较量根本不会消失或停止,将面临更多挑战。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
我们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力,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让所有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想和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做好网络空间治理,首先必须加强内容建设,建立完善网络综合协调治理系统,尤其是在通信和手段的创新建设方面,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积极、向上、良好的文化理念,要人人参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时代的步伐继续前进,改变在继续,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信息空间环境治理,从引导互联网并实施和实体企业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到网络文化空间治理的加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我国传统技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加强理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正确分析处理网络社会安全和发展、开放的关系,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发展模式已经取得一个巨大的成就。截至今年三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了9亿,互联网普及率64.5%。5G超级上行3GPP国际标准的制定,DNS根服务器的解决,包括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网络,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包括在互联网上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更新,你可以看到在不断扩大和发展,建设互联网强国的声音越来越强,中国互联网应用场景在做强。
在从网络社会经济发展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征程上,并非只有通过硬件基础设施这一个方案。舆论正能量的网络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标准。因此,做思想工作,唱好主旋律,网络空间激浊扬清,凝聚强大正能量,这也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应有之义。
二、具有强大能动作用的社会思潮必须要用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加以引领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我们必须大力宣传和创新,发展中国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社会主义,对各种社会思潮有效地发挥引导和整合作用,并同时要关注民生,突出人文关怀和最大化的共识。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思潮反映的都是社会生产中出现的最现实的问题,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社会责任意识表象,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晴雨表”,也是“风向标”。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依靠各种灵活多样的机制方法,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效引导和整合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和合力。
目前,中国社会思想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主流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此外还有就是一些非主流的其他社会思潮。
正确的社会思潮能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发展的助推器,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可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影响社会的发展。如果不加限制引导任由错误的社会思潮自由发展,它还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到全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基础,甚至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现实世界的情况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多种社会思潮,根本无法避免各种社会思潮,当务之急是,我们如何加以引领整合,让其发挥积极作用。当年的苏联在这方面犯得错误,是前车之鉴。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亦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地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的过程。结合我们国家我们地方、单位、部门当前的具体实际,以勇于进行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当前方方面面、实实在在的各项工作,对于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学习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从而在与当代社会思潮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开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新领域。
这次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考验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正是由于广大基层工作者、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积极参与其中,我们的抗疫工作取得了巨大胜利,英雄在人民中。我们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参考文献]
[1]孙秀玲.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J].新疆社科论坛,2017(12).
[2]程洪宝.互联网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J].河南社会科学,2016(1).
作者简介:刘晔(1972-),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