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第19期   作者:解萌 王伟
[导读] 军民融合是促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新的重要力量
        解萌 王伟
        93420部队飞行管制室,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军民融合是促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新的重要力量。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公共运输飞行,忽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造成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通过梳理军民融合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军民技术互动,成果共享,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基于航空产业;军民融合模式
        1、前言
        通用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以低空空域改革为代表的简政放权步伐缓慢、运行效率低下问题;通用航空产业指导性政策操作性不强、规律性不高问题;通用航空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问题;通用航空安全运行形势严峻,产业发展面临安全挑战问题;通用航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后,将使通用航空产业全面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力量。全面实现通用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国防力量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中国航空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现状
        从目前国内航空产业的组织结构看,其产业发展路径几乎都是采用的是“纵向一体化”模式。该模式的明显弊端就是容易造成产品投入成本过大,价格过高,在市场化导向下缺乏竞争力,不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的提高。当前世界先进国家对于航空产业在军民融合过程中采用的组织模式多为“专业合作化”。该组织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外部信息的可用性,同时能够通过知识的深化及泛化提高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创新水平。因此,中国需要积极主动改革当前“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模式,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产业竞争力,提高军民融合的有效性。
        3、推进中国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改革调整组织、生产等模式,提高产业军民融合的有效性
        (1)组织模式的专业合作化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在航空产业普遍采用专业合作化的组织模式,它指的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不同的工艺、部件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最后由一家企业进行总装,并且其组织过程主要是通过市场利益为纽带,根据合约规定实现(见图 1) 。
       
        图 1 专业合作化
        专业合作化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信息可信性、深化及泛化专业专业知识,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某一区域集聚时,区内的劳动力会进一步分化,专业分工也将进一步细化,区域内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将会得到扩展与加深,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频率也会加快。该模式下导致的产业集群发展将会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区域的整体生产效率,同时处于集群区的企业可以与自己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产业链的互补及规模的壮大,从而避免因企业资金规模的限制而失去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优势,同时又可以防范决策迟缓、管理僵化等问题。
        (2)模块化生产与总装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模块化、集成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前众多产业的主要运营模式,对于航空产业,自主研制或转包生产业已成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式。在模块化生产模式下,主供应商主要负责与航空公司合作,确定产品核心指标,设计思路、方案,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个子系统及相关部门(见图 2) 。
       
        图 2 模块化生产过程
        模块化生产可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能够有效提高零部件和子系统的总体科技实力与水平,同时通过总装集成可以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子系统知识的兼容。
        3.2进一步优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
        对于航空产业,过去单一的国有化产权导致了整个航空工业体制的固化、僵化和效率低下,航空产业企业中真正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实现。企业中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问题较多。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到位,企业领导、职工的薪资、升迁、待遇等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经营的好坏,导致企业员工缺乏创新的愿望和热情,加上没有生产竞争的压力,从而中国航空工业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也没有把科技成果运用于民事部门的动力。许多企业在投资上热衷于“短平快”;在利润分配和资金使用上,重消费、轻积累、重生产、轻开发、重非生产性消费、轻生产性消费、重扩大产量和规模、轻内部技术创新和挖潜改造。整个行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军品订货或国家投资拉动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也没有调动民营部门参与航空工业发展的积极性,经济规模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应用通过梳理国外航空工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中国航空产业在实现军民融合过程的发展模式。
        3.3吸纳民间科技力量参与,积极培育竞争机制
        加快实行招投标制度,扩大航空科研的投标范围,鼓励非军工企业积极参与航空工业科研的竞争,对那些科研能力较强,符合航空工业科研条件的私有企业提供国家支持;并且鼓励非军工企业的自由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航空装备的科研开发,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非军工科研单位参与航空装备科研的法律依据,形成依法竞争的良好秩序。在项目安排上,对重大航空装备型号和少数关键部件的科研任务实行在实力雄厚的航空科研单位中招标,实行适度竞争;其他航空装备的科研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包括重点院校、军队及地方科研单位、企业等中实行招标竞争,扩大竞争招标的范围,促进航空装备科研水平的发展。
        3.4加大投入,着力培育军民融合航空工业企业
        航空工业发展的基础在科研,而最终的产品制造还是在航空工业企业,所以要把培育能同时进行军机与民机产品开发生产的航空工业企业放在重要位置上。从理论上讲,军机与民机在航空科技知识基础上、在科研生产设施与工艺上,以及供应商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军机与民机研制之间具有相互的学习效应和范围经济;此外,军机与民机在市场需求上也具有互补作用。从实践上看,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航空工业企业也都是既生产军机又生产民机的。要让航空工业企业既能够参与军用航空科研项目的研发,又能够参与民用航空科研项目的研发,借此提高航空工业企业技术积累与研发能力。目前中国采用“军民分立、并行研发”的方式,虽然可以避免军机与民机研发相互干扰,但从长期来看,军机和民机在产品研制环节还是应该统一起来,以实现航空工业产品研发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要培育这种军民融合的航空工业企业,首先必须以中国的航空工业企业进行产权改革,改变目前航空工业企业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这样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才会驱使航空工业企业把军用技术自觉地转移运用到民用航空产品的开发上,避免目前航空工业企业过于依赖国家军品订货对研发投入重视不够的现状和问题。其次,要对中国航空工业进行专业化改革,要改变过去航空工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组织模式,而实行由主机制造商、分系统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等专业化制造商和供应商组成,并着力推进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管理、组织、生产。最后,要加大对航空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培育航空工业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要通过国家航空科技管理局和国防部的渠道加大对航空工业企业参与航空科研的支持,同时也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等方式加强对航空工业企业自主研发项目给予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协同视角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2).
        [2] 张近乐,常宁花.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