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探究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郑华昌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之前思想品德课的延伸,过去教材更加偏向于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郑华昌
        山东省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实验小学     2520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之前思想品德课的延伸,过去教材更加偏向于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而现行教材不仅表现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重视,对学生的法治观念也倾注了同样的重视,旨在培养新时代个人素质高和法治观念强的综合性人才。这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以及更高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基于教学实践从不同方面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道德法治课堂中进行知识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应用实施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蒙,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充分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优化,要能够在课堂中开展更加多样的学习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在教学中聚焦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引领和行为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探析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力,还能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一、信息技术辅助,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动,教师在课堂中创新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辅助这一趣味性教学手段让学生课堂从开始就充满妙趣,教师通过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为后续有效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导入新课,在课堂授课之前备课时,教师可以呈现形象的不同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内容,通过言语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多媒体呈现的相关内容对应的少数民族,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少数民族风俗特点等,比如学生可以说一说对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的知识拓展,在形象知识的呈现过程中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二、问题启发引导,关注学生思维
        知识的建构需要学生在情境中才能主动获取,教师以问题情境作为支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不同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和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在问题的精心设计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发展。
        比如,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从谈话中让学生说一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的健康的成长付出了哪些?哪些最印象深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本课教学中。在新课授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文本中的图画内容开展活动探究,让学生说一说图画情境中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在家帮父母干过家务活吗?你从哪里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等,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对父母的辛劳有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花钱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和同伴分享自己的零花钱分配和花销情况,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有必要的合理开销,哪些是不必要的浪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仅对其情感体验有深刻认知,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开展案例教学,强化法治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践行学生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的渗透,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单纯说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融入真实案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分析中深化法治知识及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呈现具体案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事例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我们不仅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要能够理解法律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给出学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自行判断,比如公交车上让座是法律还是道德?迟到旷课违反校规,无证驾驶违法吗等,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在对比分析中明确法律道德与纪律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核心抽象概念,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关注时事政治,拓展品德课堂
        时事政治与道德与法治课堂之间紧密相连,教师在本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开展时事教育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拓充,更是德育思想的深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对时事内容的分析判断,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关注社会新闻热点,只有从教材中跳出来,给学生提供更多体悟机会,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比如,教师在教学《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相关新闻热点进行补充,通过让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科技发展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课堂氛围的熏陶中积极讨论更多关于科技发展的事例,通过了解我国科技的相关发展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祖国的快速发展,还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有助于学生积极树立远大的理想,愿意投入到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钻研探究中,促使学生的品德素养得以提升。
        五、开展实践探究,提升综合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致用”,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内容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将知识融入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内容,才能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和品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开展更多个性化和趣味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深入思考和体会教学实践意义。
        比如,在《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同参加装扮教室的活动,通过安排学生到其他班级参观发现整理归纳各个班级教室装扮设计出彩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班级总结整理,自己班的哪些装扮具有特色优势能加以保留,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比如有的教室会用花草盆栽装点,有的教室会设计黑板报加持,还有的教室呈现了班级学生的特长书法与绘画才能等,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观点看法,通过讨论最终敲定其中一种装饰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合理分组,自主动手操作完成教室装饰工作。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也能在动手实践操作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以此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当精心准备教学,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道德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悟学科魅力,体悟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在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辅助,激发学生兴趣;问题启发引导,关注学生思维;开展案例教学,强化法治素养;关注时事政治,拓展品德课堂;开展实践探究,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课堂中学习知识,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49+51.
        [3]任洪飞.小组学习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微[J].华夏教师,2017(02):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