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明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第一中学 4154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早已是学生们要充分掌握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当前很多学校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有限,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效果有时不够理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们更加牢固地掌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是对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考验,也是需要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生活化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强化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对于不足的地方及时改进、优化,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加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教师想要更好地将课堂高效化,首先应当充分培养起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的参与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中来。然而由于高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相对于初中来说难度上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且娱乐性少了很多,这就使得部分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觉得很不适应,很多学生还是抱着小学和初中阶段边玩边学的想法参与到学习中,自然难免会碰壁,而部分学生却因此逐渐丧失了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信息资源管理》这一章的内容时,需要学生们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以及认识到利用数据库来进行数据管理的诸多益处。很多学生在以前接触过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但却是第一次接触数据库,因此教师在对数据知识进行传授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情况,采取“形象”教学法,俩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将数据库比喻为一个由很多年小房间组成的大仓库,并且这些小房间之间是有关联的,我们将数据存储到这个仓库中,并可以对数据库中的一些信息进行增删添改。还可以说数据库其实存放了很多张的Excel表格,只不过这些表格之间是有联系的。利用通俗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解第一次接触到的新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的语数外课程不同,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思维,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加强调良好的课堂氛围。
传统课堂中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们灌输知识的既严肃又沉闷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高效课程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班级中的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们的大脑长时间的保持工作状态,才能更加有效的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学习《信息的获取》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并掌握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以及鉴别信息的多种方法。为了营造班级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前提问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给学生们更多地在课堂中发言的机会,并尽可能地在提问的过程中与学生们多进行互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还能有效的缓和刚上课时学生们较为紧张的情绪。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们小组讨论的机会,研究表明,与同龄人讨论时人能更加放开自己,小组之间的交流可以使班级中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学生们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大脑都能处于活跃的状态,保证课堂的高效性。
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也在随之水涨船高,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是单单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完成考试任务,而是需要教师切实培养学生们对所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更是需要学生们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生活化教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为学生们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来帮助学生们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在讲述《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章的内容时,需要学生们明白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定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在举例时可以选择抖音、微信等当下火爆的信息传播平台与传统的纸质媒介作为传播信息载体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之快,教师在课堂中还以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们科普、展示一些对错误运用信息技术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警醒。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应当以新课改为指导,针对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对症下药,构建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软硬件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达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小惠.采用多手段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高效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12):53-53.
[2]董亚楠.略谈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6,(011):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