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 意在感悟——对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周新桂
[导读] 20多年的基层教研工作,发现古诗词公开课占的比例很小,大家都不敢上,认为讲解得不详细学生不懂,详细讲解又打破了古诗词的美感。
        周新桂
        江西省景德镇市教研 333000
        摘要:20多年的基层教研工作,发现古诗词公开课占的比例很小,大家都不敢上,认为讲解得不详细学生不懂,详细讲解又打破了古诗词的美感。温儒敏教授指出:“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美”都给弄跑了。提倡沉浸式阅读,让学生去感悟古诗词的美。”[1]反思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准确把握学段要求,改变古诗词教学方法,重在感悟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内蕴美。
        关键词:古诗教学;文化传承;感悟;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内蕴美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关于古诗文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在小学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提倡沉浸式阅读,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美。”[1]因此,我觉得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感悟,不能花更多的时间用在析词解句、对意境的肢解、考点的详解上。下面,笔者把工作中的收获及思考与大家分享、交流,以便改进我们的古诗词教学。
        一、诵读——感悟古诗文的音韵美
        学诗第一步就是读,当前的教学现状是老师们先让学生自由读,再画节奏读,老师示范读,用时很少,结果还是成了唱读,唱读如小和尚念经一般有口无心。这样的读是浅层次的,必须结合古诗词的平仄、韵律、节奏,通过反复诵读去感悟古诗文的音韵美,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和小学生讲解平仄、声调、押韵这些高大上的专业知识,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让学生更加反感。我认为不能避而不讲,而是深入浅出地把这些诵读的技巧传授给学生。首先要声音洪亮,吐字发音做到字正腔圆;其次带着节奏读,如五言诗按照“2/1/2”“2/2/1”的节奏诵读,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2/1”“2/2/1/2”;最后努力做到疾徐有致,根据平长仄短的原则,老师先示范读,学着古人的方式稍为读慢些,接着让学生多种形式地练习,有必要时可以播放一些诵读视频,有时还可以加上一定的动作。这样,读着读着,学生也许说不清美在哪里,但有所感觉了,长期练习诵读,感悟古诗音韵美的能力会逐步提高。诵读,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感悟古诗音韵美的门。
        二、想象——揣摩古诗文的语言美
        在公开课上,经常看到老师们讲解诗句时,老师们花费心思配以精美的课件,学生就像看电视一般如过眼云烟,对于揣摩古诗语言美几乎是忽略而过。其实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会限制孩子的想象。[2]因此我提倡少用多媒体课件,多引导学生想象,帮助学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帮助学生揣摩作者诗句中的语言美。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挂”字展开想象,从哪里挂下来,从山顶上挂下来一直引导学生联系后面的诗句从云霄上挂下,感受瀑布雄伟的气势,再引导朗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抓住“九天之外的银河”让学生想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瀑布如银河从天飞泻而下,感受夸张写法运用之准确,将庐山瀑布恢弘的气势一下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想象帮助学生除揣摩了作者用词之巧妙及写法之独特。
        教学《游山西村》这首诗,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独自一人行走在乡村的路上,以为前方没有人家,就在有点失望时,忽然出现一个乡村,作者来到农家做客,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足”字来想象主人会拿出些什么出来招待作者,充分体会农家丰收的喜悦心情及待客的热情。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把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与村民热情的待客之道完美地浮现在脑海中,感悟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想象,就像一双翅膀带着学生揣摩古诗的语言美。
        三、赏图——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
        古诗语言精练,除了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还有那如诗如画的意境美。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如果仅用语言去描述,就会把“诗情画意”的美给打破了。

[3]我认为要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必须借助插图,观赏插图应做到点面结合,先对主人公形象重点观察,再对整体环境细致观察。如《牧童》这首诗中的插图,首先请学生观察牧童是怎样地躺在草堆上,再让学生感知这幅图的整体环境:在宁静的乡村,一个牧童悠闲地放牛回来,骑着牛吹着笛子,吃饱饭后,已是黄昏,想躺在哪儿就躺在那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恬静的田园生活,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通过赏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牧童的生活,感知到了诗句描绘的意境。
        再如教学《长相思》,引导学生观察展示在边塞打战的场景图,然后配以离别伤感的古筝曲,感受纳兰性德所描绘战士浓浓的思乡情,看生动的画面,听扣人心弦的乐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略诗人描绘的意境。
        四、品味——领悟古诗文的内蕴美
        诗词大都是作者通过写景、叙事抒情,每个作者的阅历、学识、处境都不同,所以要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必须细细品味,而不是老师直接告知让学生抄下来。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眼、写法,也许有些老师会说,不是要摈弃品词析句吗,其实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品味文眼、写法,是为了让学生领悟古诗的内蕴美,并没有把古诗词分析的支离破碎。
        1.品味文眼
        抓住文眼,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秋思》的诗眼在“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上,由文眼展开,作者想在这信里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补白,充分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眼就在于“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字上,因什么而喜,喜到什么程度,由一个字辐射全诗的学习,充分感受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欣喜和迫切还乡的心情……这样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品味,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写作内心,准确把握诗词的基调,不但没有把古诗分析的支离破碎,反而培养学生自主领悟古诗文内蕴美的能力。
        2.品味写法
        在文学作品中,先抑后扬的写法比较普遍,其实都是为了衬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诗词中也有先抑后扬的写法,我们要善于利用诗词中的先抑后扬的写法,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诗词的内蕴美。例如《泊船瓜洲》这首诗,就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前面两句写作者现在所处地方离家乡并不远,可是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却感叹不知道何时回家乡,抓住这个先抑后扬的写法,明白作者以近写远的写法来表达了想回却不能回的心情,以此烘托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在部编教材以文化传承为编写理念的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谨记温儒敏教授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建议,基于传承,重在感悟。把诵读这把钥匙交给学生,去感悟古诗的音韵美;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揣摩古诗的语言美;教会学生赏图,帮助学生领略古诗的意境美;品味语言及写法,走进作者内心领悟古诗的内蕴美。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总结,努力让古诗词滋润孩子的心灵,为打好孩子的人生底色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9629f860102xeqe.h
        [2]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 《教育评论》 2001年 第2期
        [3]《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观音寺中心小学 江苏 盱眙 刘义军
        作者:周新桂,中学高级教师,景德镇市教研室中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西省小语会理事,曾获省首批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研员等荣誉称号。主编论著、在全国各教育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二年级上册、下册《一课一练 创新练习》,担任《小读者之友》副主编,参与编写江西省省编地方教材《人杰地灵诵江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