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昀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摘 要]:乡镇寄宿制中学是一种农村地区常见的办学形式,学生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校园中,且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还未发展健全,他们内心既脆弱又敏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诱发校园冷暴力现象,这不仅对和谐校园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严重阻碍。为此,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来化解乡镇校园冷暴力。
[关键词] 校园冷暴力 教育 德育 和谐校园
冷暴力属于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冷暴力一词而言,可能大家第一联想是家庭或者职场中冷暴力,但是却忽视了校园之中的冷暴力,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冷暴力,其内在含义都是一致的,只是主客体不同、发生的场所不同而已。
1.冷暴力的危害
校园冷暴力的表现有很多方面,但主要分为两大基本形式——作为和不作为。作为的表现主要是主要是利用语言、眼神、态度,通过歧视、嘲讽、羞辱、孤立、排斥、威胁等方式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不作为则表现为对学生轻视、漠视、不关心,爱答不理等方式。学生如果长期遭受冷暴力对待,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创伤,并且经由同类行为的反复积累,极有可能转化为受害人外显的生理创伤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
2.校园冷暴力出现的原因分析
2.1学校因素
乡镇中学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本乡镇各村的学生,由于学校距离较远,因此乡镇中学基本上是寄宿制形式的学校,学生们通常一周或者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家一次。这种特殊环境决定了学生们每天都必须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长期学习的压力和“孤单”的生活习惯,导致学生或多或少的有些心理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寄宿制中学与非寄宿制中学进行对比,寄宿制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的学生,因此寄宿制校园确实容易诱发校园冷暴力。
2.2家庭因素
多数农村地区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单一,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较少,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不愿与父母述说,尤其是学习方面遇到的困扰,更不敢与父母说,生怕父母的责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使孩子不敢开口的一个因素之一,学生也怕父母伤心失望,更不会对父母谈学习不好的事情,许多时候只能自己默默承受,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合理沟通,也逐渐导致了孩子沉默寡言的性格,无形中给校园冷暴力的发生增加了一丝风险。
2.3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承担着学校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班级管理等,教师在每日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工作下,难免会感觉身心疲惫,因此某些教师对一些成绩差或者犯了错的学生加以训斥或辱骂,一方面,教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管束,另外一方面,教师也是社会人,每天在不同角色中转换,高强度的工作让教师失去耐心。其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低,尤其是乡镇中学的教师,不仅工资薪酬相对较低,进修和提升的机会也很少,因此部分乡镇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情况,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关注就会弱化。
2.4班级因素
乡镇中学生缺乏班级归属感也是导致校园冷暴力产生的重要因素。班级归宿感指的是学生和所在的班级集体中的一种内在关联,班级归属感是学生在班级集体中体验到的关心、亲切、积极、阳光等健康的情绪。
一个班集体内会出现若干个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往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划分起来,但是即便是有这样非正式的组织存在,也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有被容纳进去,而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冷暴力的受害者,或者是受伤最严重的一小群体,因为他们无法通过归属感的方式调节转化这些负面情绪和情感,感受不到正式或者非正式组织对他们的包容,也无法体会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
2.5个人因素
该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学生内在心理的矛盾,那么会间接引发校园冷暴力的产生。影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因素有来自学习压力;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个人的缺陷与失败;家长不理解;同学难相处等。中学生虽然智力接近于成人,但其心理素质还远远达不到成人的标准。遇到困难或挫折,不能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并解决它,并长期积压在学生内心,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严重影响。
3.乡镇校园冷暴力的应对之策
3.1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更要关心和疏导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情绪,帮助其构建良好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管理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便是学生的过错,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调整,处罚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校园里有家的亲切,有家的关爱。同时,学校在管理教师队伍上也应当以尊重教师的工作,对乡镇教师的工作多给予肯定,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和理解,教师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有条件的乡镇中学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同时学校应开设相关心理课或者利用班会课进行心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不良的情绪和正确排泄的方法。总之,学校应营造出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的学习氛围。
3.2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方式、教育原则、教育理念等。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呢?第一,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现在的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教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行,新的形势要求教师要跟紧时代的步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第二,正确处理教师角色的问题,教师拥有多个角色,教师也是人,也离不开社会,教师在不同领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可能会受到其他角色所带来的烦恼,那么教师如果在其他领域所遭受负面的情绪,就很可能把不好的情绪带给教师这一角色,因此教师到学校作为教师这一主角,应该把教师的身份转变过来,用正确的身份来做正确的事。最后,乡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平等的关系来对待学生,而不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压住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前提,也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
3.3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尊重差异。同时,在校园中尽量使自己融入组织当中,不管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对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作用,在集体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集体的作用一是树立集体意识,改变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意识,二是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部分,增加自我效能感。中学生还应该对挫折、失败、沮丧、压力等负面情绪有清楚的认知,知道这些负面的情感总是一直存在,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与它相处,这就要求中学生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和面对周围世界与自己矛盾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同时积极投身校园内外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身心发展。
由此可见,乡镇校园冷暴力的现象确实值得更多的关注,其给中学生带来的伤害也是影响深远。校园冷暴力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时期以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也只是从最基本的表征和原因入手,力图通过分析相关原因寻求一些简洁有效的应对措施,然该问题的全面解决是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主体因素来共同努力,共同创设文明和谐的乡镇中学,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乡镇校园的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M].陈琦.刘儒德.髙等教育出版社,2011(57-62)
[2]69.6%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多出现在初中阶段[J].中小学德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