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新新
东阳市千祥镇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学习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程度,培养他们动手探究、观察比较等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将数学与实践相结合,能在较高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突破。但当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实践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对此,笔者在认真研究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就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展开研究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问题;策略
实践是诞生理论知识的沃土,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缺乏实践的检验,知识只能以理论的形式存在学生的脑海,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本身的能力,积累其底蕴,影响其思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结果,考虑了小学生喜动好物的特点,不仅有助于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着重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探究其对应的解决方法,无论是对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还是对学生良性成长,都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现存问题
(一)有名无实,实践课形同虚设
从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对综合实践课,部分教师常常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遇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不是一笔带过,就是让学生自行研究,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一般不会主动开设相关的实践活动,也不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导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有名无实,出现实践课形同虚设的现象,这造成小学数学教学完整性的缺失,令小学数学教学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陷入了瓶颈期。要想推动小学数学又好又快发展,重视实践课,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活动单调,知识重于实践
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尽管部分教师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他们却搞错了重点,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实践活动前的准备上,想方设法地将全部知识都纳入实践当中,造成在实践活动中知识比重过高,而应该被重视的实践比重却相对较低。原本被学生寄予厚望的数学实践瞬间成了知识汇总与梳理课,形式单调,枯燥无聊,既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吸引,又无法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在学生眼里,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
(一)趣味不足,缺乏有效吸引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是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但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这项特点,设计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趣味不足,难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参与热情,造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效率较低,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解决策略
(一)增加教学认知,开设实践课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实践的质量与成效,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合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效果。教师要努力加强自己对综合实践的正确认知,明晰其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密切关系,明白实践教学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开设数学实践教学课程,让其为小学数学教学进步和学生成长服务。
譬如,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笔者一方面,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首先从理论角度学习了实践与小学数学的关系,并进行了一定的课题研究,参加相关培训,增加自己对实践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还通过在网络信息媒体上观看名师教学、与其他优秀教师沟通等方式,增加自己对小学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并在小学数学课堂开设实践活动,进行相关尝试:
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时,笔者除了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外,为了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还将在课堂上提供了拼图教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拼出指定的图形,由此展开拼图比赛,最后坚持时间最长,拼图正确率最高的学生获得“最强王者”的称号;在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笔者让学生在课下寻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立体图形,在小组内将收集到的物品分类,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将这些物品进行搭建,在课堂上展示小组作品,借此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建筑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立体图形在建筑中的应用。
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具互动效果,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但笔者也注意到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更高效的应用:在学习图形一开始,就开展上述的实践活动,相较于在学习完知识以后再开展,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更为关注,效果也会更高效。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更加注重实践与小学的关系,尝试从多个角度对小学实践效果展开预设,从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体展开,积极追求教学的高效化。
(二)跳出教材束缚,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小学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跳出教材束缚,降低知识在实践中的比重,突出实践的操作性、开放性,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逐渐把握好知识与实践间的平衡,让小学实践活动真正调动学生各项器官,解放他们双手、双眼和思维等活动,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譬如,在学习数学时,笔者有时也会根据学生所学,跳出教材的束缚,仅从某一方面的知识运用或能力的培养入手,开展更具实践性质的教学活动:
1.对某一知识的运用
在学习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上的练习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布置了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家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人,也是与我们最亲密的人,对他们了解得越多,越是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融洽家人关系,请你调查一下自己家庭成员的身高,看一看家庭成员都有多高,哪些成员高于家庭一般身高,其中谁是最高的成员,谁的身高又最低。这样的实践教学将学生从教室延伸到生活当中,不仅能有重点地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和谐学生与家人的关系。
2.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没有直接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向学生提出了“根据以往所学的平面知识,思考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这一问题,由此,让他们展开相关的探究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平行四边形入手,发现将该图形两端的点自中间斜连在一起,将图形一分为二后,会得到两个三角形,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入手,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除以2”,并通过列举不同线长的平行四边形,结合长方形这一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令常见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跟长方形的面积相等,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印象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推演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仅以教材为参考的实践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对教材有较深的掌握,还要求其认真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清楚他们已经具备的平均学习能力与预期所需的探究能力并无太远距离,通过学生努力,能在较短时间内具备该阶段的探究能力,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这项实践活动根本就难以进行下去,更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来看,要开展这种脱出教材的实践教学,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加他们对学生信息的实时了解。
(三)设计游戏活动,诱发探究欲望
充分尊重学生天性,积极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是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教师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追求实践目标的最优化。
譬如,小学数学教材中就有许多内容可以与游戏相结合,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就开展了“我是银行家”的小游戏,即给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三人一组,一人扮演银行工作人员,一人扮演客户,一人扮演担当评判的银行家,两个人进行人民币的兑换,银行家判断他们兑换的数目是否正确,一轮游戏下来,没有出现差错的学生顺利晋级下一关,重新进行角色分配与分组,进行数量更为复杂的兑换游戏。
这样的教学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让其在乐中学,加深他们对人民币认识的同时,还练习了他们的运算能力,取得了较高的教学效果。但对该活动进行总结时,笔者发现这种游戏化的实践教学,尽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并没有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此,笔者在教学时,还进行了其他改进后的实践游戏: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前,让学生进行了“移动小精灵”的游戏,即学生按照指令,移动手指,不断进行前进(加法)和后退(减法),最后每次移动都正确无误的学生获胜。这个过程中,指令由易到难,从简单的加减法逐渐朝有点难度的加减法升级,学生刚开始还游刃有余,可随着难度的增加,渐渐吃力,不甘落败的他们很快就对即将要学的知识露出极大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学习了该知识的学生,会主动再次开展移动小游戏,在玩中巩固所学,能起到双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契合了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有利于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诉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实践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认知,开设实践课程;跳出教材束缚,培养实践能力;设计游戏活动,诱发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不断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综合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数学实践教学新形式,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瑞.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与途径分析[J].教育革新,2019(09):63.
[2]先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124.
[3]胡冬梅.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路径的研究[J].学周刊,2019(20):40.
[4]刘晓玲.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0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