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启发式课堂教学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邓 毅 方
[导读] 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情境诱导学生,以问题或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辅以课堂练习,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具体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以境诱导;

        邓 毅 方
        广东省遂溪县黄学增纪念中学(遂溪县第二中学)广东遂溪524300
        摘要: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情境诱导学生,以问题或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辅以课堂练习,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具体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以境诱导;学生自学质疑,以疑诱导;在讨论释疑中,以启诱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以辩诱导;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以拓诱导。提炼升华,激活学生学习生命力,效果很好。
        关键词:启发;中学化学;教学探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提倡知识的自主构建。教师要做的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解析知识,然后完成知识建构。在中学化学实践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我采取“创设情境,以境诱导;自学质疑,以疑诱导;讨论释疑,以启诱导;交流展示,以辩诱导;归纳总结,以拓诱导”等的启发式教学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达到提高我校化学教学实效。  
        中学化学启发式课堂教学的探究图如下图1:

    1.创设情境,以境诱导
        情境不仅可让学生产生兴趣,还可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对此,我经常借用动画、视频、故事等手段建立情境,将枯燥知识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化学原理形象化,以这些生动直观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进入课堂,学生在这种宽松探究的情境下,自然会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持续稳定的探究内驱力。
        例如,讲电解质概念时,可启发学生:电解质概念中为什么用了一个“或”字?可否将“或”字改为“和”字?若改成“和”字哪些物质将被开除出电解质?若将概念中的“化合物”改为“物质”又将如何?这样一“引”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全面、深刻了。   
        又如苯酚性质的教学,其实验程序为:苯酚加少量水变浑浊,加热变澄清,冷却后又变浑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又变澄清,吹入二氧化碳又变浑浊。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苯酚加少量水得浊液?加热又转澄清,冷却又变浑浊?
   (2)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为什么溶液又转澄清?
   (3)吹入CO2为什么又变浑浊?
然后引导学生推理:
   (4)苯酚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5)苯酚的酸性与羟基和苯环的关系;
   (6)苯酚的酸性跟碳酸强弱的比较。
    在层层设疑、乐趣启发,步步推进、创新探究的优化环境中,师生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提出,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化学领域,对其中蕴含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探究情感和欲望在心中自然产生。
        2.自学质疑,以疑诱导
        自学,不是一般浏览教材,而是阅读、钻研、思考。教学时,通常要先给阅读思考题,并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学阅读。我通过巡视和观察,了解他们提出的不同问题,予以个别指导,及时发现各类学生自学时出现的不同情况,引导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即要能抓住教材的脉络(知识间的联系及基本思路)和要点(重要、难点),能大胆的质疑,并能逐步地学会从课本中发现化学教材叙述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化学思维的技巧,不断地提高自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地适应化学学习的要求。  
        例如,在讲授《氯气》时,通过演示实验,在两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让学生由观察而产生疑问:“为何干燥布条不褪色而湿润布条颜色褪去?”、“水和氯气究竟发生了何反应?”、“反应生成物具有何化学性质?”这一串层层推进的问题,步步逼近“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这一结论。
        3.讨论释疑,以启诱导
        我们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进行“释疑”,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点拨。善于提出的表面矛盾,让他们深思,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跳起来摘桃子”的心情,从而激发出深入求知的兴趣。为让讨论沿着正确方向而获得理想的结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及时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使讨论不断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还要留心观察,把握动向,针对出现的问题,抓住时机,予以适当点拨。
        例如:2016年9月16日,我上高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能全面掌控他们的状况,可由每组小组长进行负责,小组讨论问题要围绕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内容,遇到难题的时候,组内解决不了,我们会根据学生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电子转移。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更好地发挥了互动探究的作用。
        又如在学习银镜反应时,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有关演示实验每一步要求,若条件掌握不好,就得不到明亮银镜,取而代之的则是黑色沉淀。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现醛与多伦试剂反应的全过程,学生想要找出实验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观看时非常用心。接着指出同样条件下酮与多伦试剂不能生成银镜,学生带着此疑问进行思考,鼓励他们由此提出问题,看谁思考得深入、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观看后学生非常踊跃,提出很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展示在屏幕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些问题学生可达成了共识,有些问题则争执不下,请老师帮忙。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最后我请学生对问题进行逐一解答,对学生解答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各组学生都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解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释疑,在释疑中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4.交流展示,以辩诱导
        交流展示,讨论释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善于组织互动交流,进行小组之间辩论,小组交流展示,全班交流展示,互动交流展示。让交流思维在碰撞中擦出火花,使学生交流中掌握知识。?
     例如:2018年12月5日,我在上高考备考公开课时:《专题五:等效平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入交流展示环节。我先让化学科代表小郑主持这一节课,他组织各个小组长进行“等效平衡的分类” 。
        第一小组展示如下:
        Ⅰ类: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来说(即△V≠0的体系):极限转化后,对应各组分投料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简称回归定值。
        Ⅰ类小结:在    下,对于化学反应前后气体体积    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加入物质的量,如果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化学方程式的同一边物质的   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第二小组展示如下:
        Ⅱ类: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来说(即△V=0的体系):极限转化后,只要反应(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简称回归定比。
        Ⅱ类小结:在    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   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   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第三小组展示如下:
        Ⅲ类:恒温恒压下对于气体体系等效转化后,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称为回归定比。
        Ⅲ类小结:    下对于气体体系等效转化后,只要   与原来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最后化学科代表小郑同学对这个的交流展示进行一个全面总结。全班同学觉得这一节课收获很大,听课老师高度肯定交流展示环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5.归纳总结,以拓诱导
        在课堂上,当学生经过交流展示之后还是形成不了相同的认识。我这时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结论正误的心理 ,回到主导地位中,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让学生推导出结论,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以拓展延伸诱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化学平衡的移动时,有的学生对V正和V逆大小改变时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不理解,我把它比喻成平面上左右水平受力的物体,向右的力看成正反应速率,向左的力看成逆反应速率,当左右水平受力相等时,物体处在“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受力的大小,如向右的力大于向左的力(V正?V逆),物体就会向右移动,相当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再结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它们怎样形成化合物呢?在解释这一问题时.我把两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当说成是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把形成共用电子对说成为了避免两败俱伤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都提供电子来共用,以建立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样找准相似点加以表达,形象有趣,记忆深刻。
        总之,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什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相互启发诱导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贵在得法,只有结合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新英.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上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J]. 华夏教师,2017(10):86-87.
[2]刘泉. 探究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策略[J]. 才智, 2012(16):78.
[3]金芳芳.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3):4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